《易》终《未济》以此。
有了这个良好的破题,后边就顺利多了,向青山提笔在稿纸上写下这段话,然后继续往下编。。。。。
约莫花了有两柱香的时间,向青山算是把这篇八股文给写好了,喘口气再通读两遍,看看那处语句可以修改的更合适,还有就是需要避讳的字不能出现。
最后在精修一遍,最后成稿大约三百多字,他自己看了都很满意,最后用台阁体认认真真的抄写在印有一个个小方格的正是考卷上。
台阁体又称馆阁体,是专门用在科举考试上的一种字体,据说是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搞出来的,深受成祖朱棣的赏识。
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学生士子们争相仿效,久而久之就考场专用。
台阁体讲究字体墨色乌黑发亮;字体等大方正方排列整齐为上。没有一笔上好的台阁体,就算是学问再好,考官都不愿看你的文章。
而且考卷还要干干净净的,没一点污染之处,更不能涂涂改改,必须从第一个字开始一气呵成的好。
写好第一篇,刚好到了午饭时间,向青山小心的把考卷放在桌角,以免自己的辛苦被饭食给污染了。
午饭时县里送的,不花钱自然就没啥好吃的,每人一碗参合了高粱米的二米饭,一勺子稍有点油星的杂烩菜。
还盐放多了咸的要死,向青山几乎都没啥吃菜,对付一顿也就罢了。
他还听到左手边的邻居在抱怨,“这题目也太难了,四年辛苦全白费了,苍天不公啊!”
向青山听了报之以冷笑,怎么不公了,是不是出题一定要符合你的胃口,最好还是你背诵过的范文才算是最好?
再说了,题目大家都在做,你做不出那是你没本事,可不能怪苍天为难你。
接着吃饭的时机,他已经把第二道考题给构思好了,等衙役们收了饭碗,他便开始着手草稿。
原文为:“自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词句的意思为,孔夫子的文章知道的人很多,而夫子很少说性和天道,知道的人就极少,子贡学了,赞叹其美。
向青山问曰:圣人常示人以德之显者,而不语人之礼之微者。盖文章显而性于天道微也,圣人教不躐(音;劣)等。此学者闻之有难易与。
子贡之意若曰,夫子之德,合内外而一致;夫子之教,随高下而异施,是故威仪之著,可畏之象。。。。。。
这篇他写的非常满意,写完了再检查一遍,都没查出啥漏洞,可以说是一字都没改。
这会已经有人拿着卷子出去了,有的考生是抬头挺胸出去的,也有的是垂头丧气蹒跚而行,更有人是哭着走的。
这些都没影响到向青山,他还是心如止水一丝不苟的在抄写,直到最后一个字写完,这才长长的舒了口气,“总算是考完了!”
收拾下东西,向青山很小心的拿着卷子,提着考篮,往文庙的大殿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