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也不算郑日强的功劳。
早在2014年,宇航局就搞了一项设计竞赛:如何通过3d打印制造的可持续性火星建筑。
结果有三个方案入围:
第一个设计方案:是把火星基地的外形结构,设计为成圆球形状,好像中国内蒙地区的内蒙包一样。
第二个设计方案:把埃及金字塔的外形融入到了火星基地的设计方案中。
第三个设计方案以洞穴改造为主。这种设计的优点是不受火星气候的影响,冬暖夏凉。
这就是火星基地的雏形,按照科学家的计划,要在火星上建造一个基地,然后逐步发展。
一开始,科学家比较赞同第一、第二两种方案。他们还进行改进,把复杂的3d打印改为组装,他们设计了一种适合火星的二氧化硅气凝胶,这种超轻材料,是一种类似泡沫塑料的半透明材料,类似于地球上的塑料大棚,既可以容许太阳光穿透,又能起到保温的作用,还能阻挡有害的宇宙辐射,取得一定的效果。
不过,这个方案也面临着一些工程学的挑战,比如,怎样把大量的二氧化硅气凝胶运到如此遥远的火星,这是一个问题。
所以,寻找火星地下洞穴,也就是第三个方案胜出。
这也是郑日强最终获得教官青睐的原因。
人们明白,建立火星基地,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洞穴,因为洞穴很保险、坚固、密封,去隔绝这些温度、辐射以及那些随时可能降临的陨石。
这样,在这里人们要用到3d技术。比如洞口和一些关键复杂的部位。
材料就是火星土壤。
在火星利用3d技术,实际是在1000c的温度下烘烤火星土壤,加水,完成一个20x10x3厘米的建筑用砖块。
利用3d技术,也可以直接打印大门、桌椅和床等。
该技术以火星土壤作基础原料,真正做到就地取材。
改造洞穴,这种设计思路成为主流。
人们相信,火星等星体的洞穴,可为人类提供一个真正的“庇护所”。
首先,火星洞穴可以让人类远离紫外线辐射、宇宙射线和高能粒子等等。其次,洞穴可以抵挡来自太空的影响(如陨石、太阳耀斑等),火星人住地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三,洞穴的环境温度将不受外界的影响。
但是,在火星人山洞附近,需要寻找洞穴谈何容易。
几千年来,火星人了解周边不知有多清楚。
如果有洞穴,他们早就开发利用了。
不过,有一件事他们百思不得其解,6000(火星)年来,火星人为什么不去开发新的洞穴。
在距离飞行器约1000米的地方,他们物色了合适的地方,在火星挖土,形成沟渠,再在上面覆盖特殊材料,形成火星基地。(具体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