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改制(2 / 2)

御史台是专门针对秦国的吏治积弊而设立的机构。秦国的吏治积弊已深。其起源是开国以来尊奉的官员选拔制度——推举制。

推举制施行至今,暴露了很大的漏洞。

在秦国,一个平民入仕的起点是另一个官员的推举,若想晋升,也需得上级官员为其作保。这个制度的初衷是最大程度地节约举官的时间成本,精选才高之人。在秦国刚刚成立时,此举颇为实用。

先祖筚路蓝缕的开国之路上汇聚了一大批有识之士,这才一起成就了秦国。他们所举荐的人才,那都是真正有才干的人。

“如今距开国已有百年,推举制早就已经不实用。好比你,苻卿先生。”谢存道指指元钦,“你对陛下有救命之恩,必是勇猛刚强之人。陛下举荐你,使你从一介山野小民一举进入御史台,而不必埋没于民间,这是推举制的优势所在。”

“但是你上位之后,举荐的人能否达到为官的标准?若是身边无人才可用,而有庸才与你交好,向你求官,你推还是不推?你的子嗣,若才能平庸,没点权钱傍身怕是要街头要饭。你是想方设法把他弄进官场,还是任他自生自灭?”

“推举出来的人选虽说要经过考核才可以入仕或者晋升。但在目前看来,这个考核名存实亡。必得推陈出新。”

谢存道讲得很细,几乎是把元钦当做一个白丁来解说,心中未必不把他当做是举荐制的遗毒。但元钦是皇帝交给他带的人,他便会尽心竭力地带着。

“推举制的必然结果是亲亲相举,官场举变成了一部分人的大粮仓。真正有才能的人未必进得去,倒是一帮蠹虫在啃得欢实。”谢存道将一枚代表了御史台的印信递给元钦,“御史台要做的,就是这米仓的守门人。”

过于激烈而颠覆性的改革会导致官场的崩溃。蒲衣觉和谢存道商量之后决定,暂时不废除推举制,而是在优化推举制的基础上,慢慢向着以公开考核为选官依据的方向推进。

而御史台就是吏治改革的掌舵人。其现有的大方向有三个。

其一:收紧米仓的进入通道。重新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考核制度,筛选掉一批无才无德还妄想入仕的人。

其二:揪出米仓中现有的硕鼠。组织一批人对中央和地方的贵族及官员加以监察,审判处决一批才德不配位的既有官员。这便是谢存道上辈子离京前想做而未做成的事

其三: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选官依据,并以此设立各项考核科目。再择选几个州做试点,在举荐制的基础上增设一种全新的以公开考核为依据的选官通道。为以后举荐制的废除做实操演练。

这三项中,将在位者拉下马的第二条实行起来远比另外两条要轰动扎眼的多。

谢存道问元钦的意思:“你想往哪个方向走?”

若是选第三点,必然要离开皇宫去往别处州郡,于他的皇后身份来说不现实;若是选第一点,倒是文职工作为主,想来不必与在位的官员贵族起冲突。只是……

元钦望一眼蒲衣觉,回想起了他在长乐宫红着眼眶说的那句话:舅舅他再不想见朕……

这句话若有似无地叫他耿耿于怀着,时不时生出一些猜想:那天做什么那么说?是心存懊悔么?他对我那天出门,累得国舅爷痛失亲弟的事可有一丝埋怨?他可恼我拿开了他眼前的布,迫他看到这不堪现实?

他看一眼蒲衣觉,后者就跟脑门上长了眼睛一样,在批奏折的空隙抬头对他笑了一下。而后又埋头忙碌起来。

元钦松了一口气:他应该不是怨我,我应当不算为他找了麻烦。

是了,这一世的皇帝和上一世有些不同。放在以往,这个时候他已经筹谋着要吞并羌国了。就好像是一个路口有两条小道,蒲衣觉在是个时间点上只能选一条路。

选了谋划羌国,内政吏治就要暂时放到一边;选了整顿内政,一时就不顾的对外征战。内政使民富,征战使国强。

蒲衣觉做出了与上辈子不一样的决策。秦国这艘巨轮被他牵着打了个弯,暂时没有走上征战的亡国路。再没有比这更让人松快的转变了。

他这般松快着,鬼使神差说道:“我身为天子举荐的官员,理当做那最艰难苦绝的活。相爷派我去查办长安的贵族高官吧。”

他不自觉又去看蒲衣觉:“这与皇亲贵眷做对的活计,若不是由比他们更得陛下的宠信的人来做,怕是也做不长久。”哪天被皇帝和皇亲贵族高官们反噬了也未可知。

谢存道刚欣慰地浅笑一下,刚要夸一声好胆识,就见皇帝面露惊诧地抬手摸了摸元钦的脑门:“说什么胡话呢?是今早朕喊你起来早了,害你还糊涂着?”

谢存道的笑顿时凝固在脸上,汇聚成一个……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表情。

作者有话要说:谢存道:本以为帝后和睦恩爱,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