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正是拥有这样的上进心,所以不少知名人士都非常欣赏他。19岁时,左宗棠入学长沙城南书院,师从经世派杰出代表贺熙龄、贺长龄,并博览贺氏兄弟的藏书。
道光十七年(187年),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住在醴陵县,醴陵知县请左宗棠为其馆舍撰写楹联,左宗棠一挥而就: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陶澍家中曾得道光皇帝题匾“印心石屋”,左宗棠一语中的,恰到好处。陶澍立刻召见了左宗棠。一番交谈之后,陶澍对其才干大加赞赏。并认为左宗棠有非凡之才,前途不可限量,正是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并替儿子向左宗棠求婚,结为儿女亲家。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则徐由云贵总督任上告老还乡,路过长沙。特地派人请左宗棠赴湘江船上见面。左宗棠也早幕林则徐之名,急于相见,不料慌忙之间落入水中,左宗棠爬上林则徐的船上后,要行拜谒之礼。林则徐忙阻拦道:“落汤鸡了,还做什么礼节,快去更衣。”两人相谈达旦。林则徐特别欣赏其才华,并视左宗棠为自己事业的继承人(他日竟吾志者,其惟君乎?),并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以便将来他“西定新疆。临别之时,林则徐于船中手书一联赠与左宗棠,左宗棠对于此联特别仰慕,晚年犹悬此联于斋壁。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左宗棠虽然得到朝中高级官员的赏识,但直到40岁时之前时,他依然是公务员编外人士,在正常情况下,他这辈子最多就是个正县级。但问题是他所处的时代和拥有的能力,使他处于不正常的情况之下。特别是太平军的到来,促使了左宗棠的提前出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