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就是当今皇帝——宋徽宗赵佶。
他微服出宫,跑到水泊梁山当山大王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一次布局。
此事要从赵佶登基做皇帝时说起。
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据说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赵佶,“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因此赵佶身上就有了李煜的影子。
赵佶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高俅便是在他还做端王时,凭借高超的蹴鞠技艺,做了他的亲随。
赵佶的哥哥、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病死,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但神宗皇后向太后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立赵佶为帝。
赵佶十八岁即位,当时韩忠彦为执政,之后陆续升迁为右相、左相,把持朝政。后因党争退居幕后,成了国老太师。蔡京代替韩忠彦为相,独揽大权。
蔡京是个政治投机者,王安石变法时拥护变法改革,元祐初又附和司马光积极推翻新法,跟韩忠彦的成长轨迹一样,起初任右相,不久又升为左相,后来干脆独相,显赫一时。蔡京及其党羽打着绍述神宗改革的旗号,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
高俅、童贯、杨戬、王黼、朱勔等人与蔡京狼狈为奸,同流合污,他们无恶不作,贿赂公行,卖官鬻爵,巧立名目,增税加赋,搜刮民财,积累了大量财富。
为达到长期揽政的目的,六人大兴土木,在宫城之北建筑稍小于宫城的延福宫和规模更大的艮岳,怂恿赵佶纵情玩乐,做一个风流天子。为了阻止其他官员的议论,诏书也不依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复核、上奏后颁行的正规途径,欺上瞒下,任意胡作非为。
赵佶年纪轻轻,初登皇位之时,就被架空了。
其实担当皇帝伊始,赵佶也有满腔抱负,但架不住朝堂之上有蔡京、王黼,后宫有宦官童贯、杨戬,还有高俅、朱勔整日哄他醉心艺术,不理朝政。韩忠彦已被边缘化,宿元景、陈宗善之流太过忠厚,难堪大用,赵佶身边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者,只能眼睁睁看着蔡京等人恣意而为,无计可施。
如此过了十几年,赵佶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六贼”志得意满,也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赵佶迎来拨乱反正的机遇。
宰相蔡京推行“盐钞法”,宦官杨戬设“稻田务”,商人积攒一生的财富,农民世代耕种的土地,都被巧取豪夺,百姓变成一贫如洗的流民。弥漫数百里的梁山泊这个济州、郓州数县沿湖渔民赖以生存之所,也被按船只强行收取赋税,逃税者按盗匪处罪。摧残之下,北方民不聊生,小规模起义不断发生。
赵佶准备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