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随心随缘
《秋窗三语》后记
蒋子龙
去年初,《文汇报》要办扩大版,副刊的主编邀我在随笔版上开个专栏,盛情难却,不妨一试,于是当起了“专栏作家”。给自己的栏目取名为“净火集”——当今人们不是很需要一炉冶炼灵魂的净火吗?
紧跟着天津《城市人》杂志的主编也要我在他的刊物上开个专栏,名为“城市人语”。山东《知识与生活》杂志同样特为我开了栏目叫“生活纵览”……
这下不得了,专栏是有固定时间的,时候一到必须交卷。原本是想调换一下情致,随心即兴写点随笔,不影响其它创作。现在却变成了正业,须认真对待,全力以赴。我称去年为自己的“随笔年”。
写了几篇之后,竟意想不到地收到很多读者来信。有的篇目被报刊多次转载一一提起此种现象并非有意虚荣,文学作品要经受读者的检验、时间的检验,还要经受文选的检验,转载也是文选的一个方面。其中一篇《小人效应》被一些朋友复印散发,有人还把它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底下。某机关在一个学习日竟用来宣读和讨论我的一篇论南北关系的随笔。有的读者来信向我提出许多问題,希望得到解答:
人会越来越丑吗?
现代人是不是患了一种多恋症?一人几恋,一人多爱?
爱情专门欺负什么人?以及感情的节禕、活着的学问等等。
“随笔效应”首先震动了我,使自己跟读者(即现代人)跟现代生活的关系突然拉近了。它有别于,说和生活的那种纯文学关系。我写随笔远没有写小说下得功夫大,读者反映不错并不证明是我写得好,可能是随笔这种形式正好生逢其时,当代生活中需要它。
随笔来不得虚的假的,必须有真情,有实感。即使是谈天说地,话人述情,讲神论怪,最后还得拉固到尘世中来,有那么一点现实启示性,给生活提一点建议。
如果说小说是关于少数人的,那;随笔是关于大众的。
近年来许多报纸纷纷办扩大氙、周木版,仿俾惟此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夺报水平和编辑才华,并以此赢得读者,扩大发行。而凡有扩大版和周末版,就离不开随笔。有些以发表小说为主的纯文学刊物也开辟“随笔专栏”,甚里办“随笔专号约随笔稿的报刊愈来愈多……这謾“随笔热”、“散文热”,可能正是“小说冷”造成的。
作家表现的是他的时代。文学不可能长时间地拒绝时代意识,时代也不可能长久地不要文学意识,倘若说小说不能够为它提供选择,那么它就选择了随笔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