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轧棉机由操作者用手摇动,效率低得可怜,要一朵一朵地手工放上去,最多只能达到一个人采棉的速度,用来处理现在这些试验田里面产出的棉花倒没有问题,如果明年大范围扩大种植区域的话,这机器若不改变,就需要制造上百台出来,才能满足棉花脱籽的需要,当然还要相应的人员来操作才行。
章泽天记得前世的黄道婆曾经在元代在海南改良过轧棉机和纺纱机、织布机,但是章大强在海南多方打听,也没有听说过黄道婆这个名字,不知道这个时空是否根本没有出现过这个人。
真实历史上,黄道婆不仅在海南完成了纺织方面的一系列改进工作,还在年迈之后回到家乡松江,传授这些技术,使她发明的世界最先进的纺织技术在松江一带迅速得到推广,而当时松江也已经有比较大规模的棉花种植,开始出现后世衣被天下的雏形,但是在章泽天率船队南下,以及今年南下南通建肴记分号时,经过详细打听之后得知,那里现在根本没有什么人种植棉花这种东西,就连见闻极为广博的徐光启都没有听说过此事。
章泽天在山东推广棉花,也是在得知松江一带无人种棉之后的无奈之举。棉花种植需要的人手比传统作物至少多一倍,而且很多工作是无法利用此时章家庄能够生产的简易农具能够替代的,章泽天手中的人力相当紧张,他更希望将这件工作尽快传播出去,让周围的人去种植,他们只要收购棉农们的棉花就好。
但是无论如何,轧棉、纺纱、织布等工作还是要在他的工厂里面完成的,工厂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是私人操作或作坊加工所无法比拟的,他打算直接将那些后世流传了几百年的作坊或个体加工直接消灭在摇篮里。
所以在拿到第一批棉花和那台原始的木制轧棉机之后,章泽天所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分享棉籽和皮棉,而是进行新式轧棉机的设计和试制,近百亩试验田里面陆续收获的籽棉也在晾晒之后原样入库,留作新轧棉机的试验材料。
轧棉机在章泽天的主持下进行了设计,采用的是一排转轮与一排梳齿配合的结构,在风车的带动下工作,经过多次失败之后,终于在入冬之前完成了第一台能够连续工作的样机。
这台样机因为是功能验证机,只设计了六排轮齿,工作部的宽度只有5厘米左右,每个时辰能够完成300斤以上的籽棉脱籽工作,比原来的手摇轧棉机效率提高了十几倍。他们试种的棉花亩产大约有不到300斤,不到100亩的试验田所产的全部棉花,如果全部用这台机器脱籽的话,只要十几天就能全部完成。
当然,不会把所有棉花都喂给这台机器,他们还要在此基础上制造更加大型的机器,最终制成的轧棉机的工作宽度大约有半公尺,其效率当然也不是按照宽度成倍增加的,这台最终定型的轧棉机每个时辰的轧棉数量大概能达到1500斤以上,最后只花了几两三天时间就把全部棉花轧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