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塑性变形,没有膛线部位的炮膛内径变小了一些,章泽天只能对挤过膛线的炮膛进行二次镗制,才恢复了内径尺寸。
塑性变形引起了炮膛的冷作硬化,二次镗制加工的难度上升了许多,高碳钢制造的镗刀在加工过程中磨损加剧,使炮膛的加工精度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章泽天没办法,只能使用砂轮对炮膛内部进行反复研磨,才达到最终的使用要求。
试用过程中,还需要对膛线的缠度、深度等进行反复调整修正,距离真正投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线膛配合的弹头的加工,以及炮弹的装药等也要不断修正,同样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炮膛的加工问题基本解决了,可是这个办法却难以在枪管加工上直接套用。枪管的强度低,如果像炮膛那样直接挤制的话,会造成枪管变形,这个问题无法解决。
后来章泽天想到的办法是使用强酸腐蚀加工。首先在加工好的枪管内壁涂上一层蜡,再用类似于拉刀的工具将需要加工膛线的位置上的蜡层刮掉,然后在枪管里面注入稀硫酸,经过一段时间的腐蚀之后,膛线就加工好了。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是面对的问题却一点都不少。首先需要制取硫酸,这需要消耗宝贵的硫磺,而且只能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少量制取,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好在北上船队从堪察加半岛运回来了大量硫磺,短时间内还不会影响到火药的制造。
再有就是蜡层刮得不够干净,使加工出来的膛线不完整,这是个致命的问题,有时还会损伤到需要保护的位置,同样无法接受。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工艺改进来解决,为此消耗了大量的时间。
撞击发射所需要的底火,章泽天试图使用类似于点燃火柴的办法来解决。这件事他无法假手他人,只能自己带着学生来完成。他使用红磷、火硝、硫磺、石英砂等物质反复试验组合,结果都不理想,不是发火率太低就是太容易意外发火,或者容易受潮失效,每一样都是无法接受的。他想想也是,如果这东西真的能够可靠使用,后世人们还弄雷汞做什么。
无奈之下,章泽天最后只能将底火做成双组分的,一部分安装在弹壳的底部,另一部分装在一个小铜帽里面,装弹的时候再把那个小铜帽扣在弹底上进行击发。
发射的问题算是初步解决了,但是多了一个安装火帽的操作之后,章泽天想象中类似于三八大盖那种使用弹仓装弹,拉一下大栓打一枪的射击速率,甚至半自动射击就根本无法实现了。
也正是因此,最终确定的射击方式就变成了装弹、装火帽、闭锁、射击、退壳等几个步骤,章泽天估计,如果训练充分的话,一分钟之内应该能打出去好几枪,相对于这个时代的火绳枪或燧发枪来说,也是超高射速了。
如此一来,原来设计好的枪机只能推翻重来,修改成更为笨重的老式结构,而枪弹的结构更加复杂,也进一步增加了枪弹的制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