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世界由于互相竞争、互相借鉴!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闭门造车注定是搞不出大名堂的。””
李志超、吴得标、陆云龙、史密斯先生等人仔细倾听梁振邦的说话,这一番话,注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全新的改变!
“决定一个国家的富裕,在于科技发展,技术创新!一个国家的资源终有一天会枯竭!但是通过科技创新,引导经济发展,创造财富,物质生活就会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新如新一代的客机出现之后,史密斯先生来中国,几个小时就能飞越太平洋!每个家庭都有小汽车,出远门除了飞机,还会有各种高速铁路,例如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铁路!人人有电话,这种电话是无线的,随时随地通话,还可以传输图像、视频……”
梁振邦把后世的科技成果说了很多,李志超、吴得标、陆云龙等人目瞪口呆!
史密斯先生则奋笔挥书,把梁振邦说的全记了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史密斯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抗战纪实》,里面就有这段话。
50多年之后,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重读史密斯先生所著的《中国抗战纪实》这本书,里面所谈的飞机旅行、小车满地跑、高速铁路穿山过岭、无线电话天南地北随时通话等等都已经变成了现实!
全世界科学家无不膜拜梁振邦,认为他是一名先知般的“预言家”!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
就在梁振邦侃侃而谈的时候,军事委员会辖下的情报机关,截获了前线日军往返的零星电报。
“……定远县城被支那军某部占领,严令……师团回援……”
“……第3师团被支那军多兵种袭击,死伤惨重……”
“……全军覆没……”
“急调……军迅速……”
“……发现滁县支那军北上,已经得到确认……”
“……发现合肥支那军北上,已经得到确认……”
“……第6师团遭受支那军猛烈攻击,已后撤10公里,收缩至蚌埠一带之第12师团防区……”
这些零星情报送至第一作战厅厅长案头,不到一分钟即送到军事委员会给众大佬过目!
湖北武昌东郊珞珈山,国立武汉大学校园区,代号为d5号教学楼2楼教室。
“这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南京卫戍司令部从北线出击,与蚌埠、凤阳一线阵地的军队,来个南北夹击,共同打击日军?”
“这不可能,这么大的行动,南京卫戍司令部不可能不向我们申请、报备!”
“第五战区司令部李长官回电没有?”
“没有!回电说他们正在查找淮南一线发生了什么战事!没有什么异常,要有的话,就是第7军的两支先遣军,曾经遇到了南京卫戍司令部梁振邦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