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1 / 2)

山河万重 长河熠 1320 字 2021-04-24

此刻,礼堂中的听众的情绪都被这激情澎湃的讲演推至,每个人的眼里都含着莹莹泪花,情不自禁的攥紧拳头,好像是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情舒缓下来。

李大钊收住声音,缄默的和台下的众人进行了片刻的眼神交流后,这才微微向前欠了欠身。随后,在如潮般的掌声中潇洒挥手转身而去。

尽管台上此时已经变得空荡荡的了,但台下的观众却仍是坐在原处,定定的看着李大钊方才站着的位置。过了好半天,才逐渐回过神来,陆续起身向外面走去。

校园,在郭钦光和刘增光的陪同下,陈参一快步向前走着。

记得以前在聊天时,金佛庄曾经对他说过,好的讲演不仅能够让观众迅速将情绪沉浸进去,同时也还能够像水一样让其的心灵得到完全的净化。

对于这种说法,陈参一之前一直是半信半疑的。直到今晚在听了这场生动的演讲后,他终于能够明了这句话里的深刻含义。

“参一,等到国家太平了,你有什么打算?”

刘增光也同样对这场演讲意犹未尽,直到半晌后,才开始寻找话题。

“你们呢?”

陈参一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微笑着向对方探问道。

这个答案他以前曾经想过千万次,只是面对着当下的局势,却始终未能下定最后的决心。

“我们啊”郭钦光看了一眼刘增光,用肯定的语气说道,“我和钦光

早就商量好了,以后要进报社当记者。”

“哦?”陈参一好奇的追问道,“为什么?”

刘增光无奈的叹了口气,声音略显低沉:

“如今眼下战事吃紧,社会各界的百姓都处在水深火热当中。可你看那报纸上面写的都是什么?谁都不肯披露真相,全都在拼了命的粉饰太平。这不是犯罪,又是什么?”

说到这里。他不禁将两只眼睛瞪得大大的,一脸的愤怒。

陈参一静静的看着刘增光,突然想起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中的最后两句: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当初南宋的统治者们之所以将杭州称作临安,就是取自‘临时安置’之意。可是在经历了那些纸醉金迷的日日夜夜之后,这些奢华的统治者们到最后仍未抵挡得住元朝大军的攻势,以致三百多年的大宋王朝彻底烟消云散。

而今,面对着帝国主义铁骑的滚滚而来和百姓饿殍满地的哀鸣,除了宣传革命的《民报》外,其余的大多数报纸上整篇写着的却都是对封建社会和上层官员的歌功颂德,即便偶尔有一些关于革命者的消息,也都会在具体的名字前面冠以‘匪首’两个字,至于那原本便为数不多的文字里也都是强烈的鞭笞与指责。这种指鹿为马、黑白不明的事情除了能够掩盖事实的真相,误导百姓的思想,根本没有其他任何作用。

都说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最重

要的便是要有‘公心’,必须要将国家和民族放在首位,时刻将百姓的安危和利益放在心上。也只有这样,写出的稿子也才会真正有分量。

只可惜现在的记者实在是太少了,相反那些助纣为虐、随波逐流的所谓‘新闻人’却实在是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