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参一面对经理的夸赞,神情却仍非常淡定,只是谦和一笑:
“您过奖了,这都是我该做的。希望通过这本书的推出,能够唤醒更多人的革命意识,共同参与到救国强国的洪流中来。”
经理原本在没有见到面前,也曾暗中猜测过他的为人。此刻见身为翻译家的对方竟是如此虚怀若谷,心中亦很是佩服,便又笑着说道:
“陈先生,外面雨大,我看你们方才进来的时候没有拿伞。要不然这样,你们先在这里等一下,我去后面给你们取伞。”
陈参一本不愿意劳烦旁人,又见经理如此恳切,便也就向其道了声谢,继续坐在椅子上等候。
稍倾,经理刚刚拿着伞从里面出来,便被不知何时等在门口的青年叫住。
“先生,不好意思,向您打听件事。”
经理停住脚步,狐疑的看着自己身旁这个说话时带着浓重湖南地方口音的青年。
“里面的那位先生是谁?”青年焦急的探问着,
因担心被对方误会,在提出问题后,他又继续补充道,
“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方才在无意中听你们提到了《宣言》这本书,故此才冒昧打探,还请不要怪罪。”
经理呼了口气,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笑着向青年摆了摆手:
“里面的人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翻译家陈望道,刚刚翻译了《宣言》的中译本。”
青年听到这话,登时露出
了惊喜的表情,伸手拉住了经理的胳膊。
“《宣言》出了完整版本?这可真的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先生,能麻烦您帮我引荐一下陈先生吗?”
“这”
经理不禁有些语塞。他原本想要拒绝,可看到青年如此热忱,最后也只能勉强答应。
“好吧,你随我来。”
青年欣喜的答应了一声,跟在经理的身后来到陈参一的面前。
经理先将伞递给了俞秀松,随后笑着对陈参一说道:
“陈先生,这个年轻人也曾读过《宣言》,他说想要拜会您。”
青年见陈参一狐疑的看向自己,便笑着向其双手抱拳,深施一礼,微笑说道:
“先生好,咱们虽然从没有见过面,但是我却对先生的大名仰慕已久。”
原来,这个青年是湖南人。由于对探索革命真理也极为热衷,故此曾在朋友的介绍下,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管理员,并受到了守常先生的多番照拂。而也正是在那时,他开始在《民报》上投稿,撰写许多相关的革命理论文章,如今经过不断的努力,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守常先生曾对我说,他和先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只可惜由于天南地北相隔遥远,始终无缘一见。”
说到这里,青年的脸上露出了惋惜的神情。
“哦,这样啊。”陈参一恍然大悟的说道,“守常先生不仅对你有恩,同时他也是我革命方面的导师
若不是当初他和周树人先生的引荐,就不会有如今的我。若是你以后有机会再回北平,一定要替我向他问好。”
青年答应了一声,犹豫须臾,向陈参一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