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送礼忙(1 / 2)

秋藜的落水,以王兴平下水捞回她的竹席结尾。

因了这个意外,王兴平在本来为秋收准备打的地窖外,又加了一口水井。

“等过了中秋,爹就请人来打井。”

“这些天,爹多挑几趟水,你可别再来江边了。”

李氏抱着秋藜一个劲点头:“再别来了,要刷席子你叫娘,娘来。”

看到爹娘这样,秋藜反而不好意思了。心里却很是感动,王兴平和李氏这对夫妻,对她是真心的疼。

今儿初一,离中秋十五,还有十四天,倒也不难等。

因秋藜无事,一家人也就没再说啥。到了晚上,王兴平照例在堂屋做玩具,秋藜打下手。李氏因家里买了几匹布,便在屋里铺开,准备做活。

她想先把秋藜的帐子给做出来。结果,布摊开了,李氏才想起来没有剪子——先分家时的那把剪子,早已磨得没了刃口,前几天被秋藜拿去剪木贼草,不知怎么卷了边,已是不能用了。

帐子做不成了,李氏便就也到堂屋去帮王兴平打下手。瞧见李氏回来,王兴平觉得奇怪,顺口问了一句,李氏便说了剪刀的事。

王兴平想了想,道:“我在铁匠铺订了剪刀,约了五日后去取。取剪刀时,再顺便把八月节给舅舅和你娘家的礼托驿站送过去。”

八月节,王兴平得给他爹、族长、大伯、他舅家和李氏娘家送礼。他爹、族长、大伯好说,就在村里,啥时候送都来得及。他舅家则在八十里外的七灶浦,李氏娘家更是在百里外的洪湖。给这两家的东西,得折成钱,托驿站送过去。

昨儿原说办这事,结果买东西给买忘了。好在时间还早,五天后去办也来得及。

原本未成家时,王满魁都是参照与朱氏娘家一坛酒、两条鱼、一块腊肉和一包白糖的礼物给他礼金300文送他舅家节礼,而他因着要付驿站费用50文,故每次只能送250文。

后来,因他亲妹萍姑嫁了舅家的表弟,朱氏便说自己要送兴平舅家的礼,而萍姑又要送娘家的礼,两个礼一来一回,白便宜了驿站,倒不如两家省事的好。所以,就再不给王兴平礼钱。

王兴平没钱送礼,好在他舅也不计较,每年大年初二都让他表弟同萍姑回来瞧他,反倒送他几串钱零花。

再后来,王兴平成了家,朱氏许儿子们留私房钱,王兴平打零工赚了钱,除了上交,一年也能剩一吊多钱。手里有了钱,王兴平便立马恢复了与他舅的节礼。至于李氏娘家,则由公中的给,与先前一样都是交了50文驿站费用,250文礼钱。

今年,王兴平准备每家就按300文送,驿站费他另出。同时还打算各捎一封信,说明他制地莓子得钱的事。

虽然县城里现在地莓子降价了,但王兴平看得远。药铺掌柜的说他师兄的店铺里收,那说明在府城,甚至府城更远的地方,这地莓子依然是有销路的。

地莓子已经是全村,包括外姓都知道的事,王兴平觉得没有必要再瞒着舅家和李氏娘家。而且李氏娘家在洪湖里,地莓子也不长水里,说了也就说了。

至于分家,王兴平则一字没提,横竖该知道的时候自然会知道。现在说了,没得叫他们担心。

分家出来,照规矩,王兴平还得给他爹王满魁送孝亲钱。王兴平准备参照他家与岳家的礼300钱的标准上,再加倍给——他准备给他爹一坛酒、两条鱼、三斤肉、一包白糖,然后再加上一块能做一身衣裳的粗布,就他买的那匹灰褐色粗布,和三串钱。这些,加起来差不多900文,在村里也算是顶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