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存亡之际(2 / 2)

这话让铁纲靖有些尴尬,他又痛恨自己在穿越之前,怎么就没有好好研究一下玄武门之变这一历史大事件,搞得他如今如此被动。

他只得道:殿下,也许在事变的细节上我无法断定,但事变这一大事件是千真万确。

自从上次劝说李靖、李世勣失败,他也不敢相信自己在小说或者电视剧看到的有关情节。

李世民点头道:事关重大,毕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既然你如此说,本王心里已有底了。

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等人见果然留住了李世民,更是利用李渊耳根子软的性格特点,趁热打铁,不断和后宫、大臣裴寂等人一起,日夜向李渊谮诉李世民,说李世民居功自傲、徇私枉法,又说李世民在长安城外豢养大批壮士图谋不轨等。

不过李世民早有防备,早已暗中收买或安插了自己的人在李建成、李渊等人身边,探知消息后,立即把长安城外的玄甲军转移地方,才没有让李建成等找到真凭实据。

但年迈昏聩的李渊,心志不似以前坚定,架不住后宫等亲近之人的日夜谮诉,渐渐也信了,要给李世民安插罪名,废黜其王位,重罚他。

好在侍中陈叔达劝谏道:陛下,目前对秦王的控诉多数为子虚乌有,岂可随意罚他?秦王于我朝平定天下有大功,不可废黜。且其性格刚烈,若无故对其加以折辱、挫抑,恐怕其不胜忧愤,因此内心抑郁而染上不测之疾,只怕到时陛下后悔已来不及了。

那齐王李元吉见李渊没有降旨怪罪李世民,于是再次密请李渊杀李世民。

但李渊本意只是打压一下李世民,无意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当即道:世民有平定天下之功,而其犯罪事实并无确凿证据,即便是有犯一些过错,也只是小罪,无正当借口杀他。

心狠手辣的李元吉不死心,道:当初秦王平定东都洛阳的时候,不肯立即班师回京,而是广散钱帛,只为树立个人私恩。况且他有违敕命,这不是造反又是什么?父皇若为天下安定着想,就应速速将其杀掉,又何必担心找不到借口?

李渊是一个顾念亲情的人,始终没有答应李元吉的请求。

但李渊的后宫及近臣不停谮诉李世民,这些内情也早被李世民打探明白,秦王府僚属是忧惧不知所出。

铁纲靖又是屡次劝说李世民:殿下,危机迫在眉睫,再不行动,只怕为时已晚。

房玄龄、杜如晦等老成持重的谋臣也知形势逼人,不可坐以待毙,也劝李世民:殿下,如今太子府与秦王府嫌隙极深,不可调和,一旦祸患突发,不仅是秦王府上下遭殃,还会危及到国家存亡,还望殿下效仿周公平定管、蔡叛乱之事,以安家国。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内兄,也劝道:如今已是生死存亡之际,实乃间不容发,还望殿下早做决断,千万不可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