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原罪(2 / 2)

第五名发家 多一半 1839 字 2021-04-17

“说明当时开荒的人都是笨蛋!”小钱指指惭愧的老队长,“你说是不是?”

老队长赶紧解释,“这咋能怪开荒的人嘛!是当良田开垦的,可之后才发现这块地不聚水,浇的多渗的少,庄稼种不旺。”

这就不科学了,明明土质不错,怎么会不渗水呢?第五名也觉得蹊跷,“要不再过去看看?”

小钱指了指曹俊脚上的泥,“还有啥好看的?见过谁家灌渠口堆这么多淤泥的?”

曹俊是个有心的。一般灌渠放水,就算周边有泥沙淤积也会被冲的一干二净,可这块地的涵洞周边泥层却一直挺厚,的确反常。

第五名还是没反应过来,小声询问:“到底为啥?”

小钱就觉得第五名这学白上了,浪费教育资源:“只有一个解释,倒灌!淤泥里的水不是涵洞来的,而是从荒地里渗出来的。”

“不会!”老队长立刻反驳,“明明东边荒地的地势低,咋倒灌?水还能往高处流了?”

对啊,水往低处流是个起码的常识,小钱的解释无法服众。可第五名却好像开窍了,再看着小钱重规划的水渠呈之字形,忽然明白了。“还真有这个可能!”

俩专家说不过老队长,都开始胡搅蛮缠了?看众人不屑一顾,第五名开始委婉解释。这是种少见的地理现象,多发生在山地。说白了就是整片地在一处无法察觉的斜坡上,视觉上地势较低,但实际海拔是高于周边的。村东荒地那边就是这种现象,所以多年来都在朝高处灌水浇地,形成了地不聚水的假象。水渠、涵洞周边的淤泥就是水土回流聚成的。

第五名这一解释,众人都惊了。这么牛叉的地理现象,竟然让自家村子摊上了。田镇长第一时间就想到申遗搞旅游,立刻被鄙视。就小钱说的,这种现象并不稀罕,由其山区更多,不值得大惊小怪。至于怎么灌溉就更简单了,之字形水渠加一台抽水机,瞬间变良田。至于怎么科学种植,年后还有的折腾呢。

世纪之谜被个小姑娘轻松点破,东坝头村委几个干部都快哭了。知天时懂地利这不是吹的,早知如此何必骗人?一句话救了三百亩良田,村里多了项产业,还有啥说的?

镇委书记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老田也许是对的,自己的确想的太多了,想致富又怕放权,把自以为是当做爱岗敬业,说起来比老田这种糊涂蛋还耽误事。早就应该全权交给专业人士去打理,自己当好行政官僚就行了。

几人沐浴着全村民众叹服的眼光,缓缓离开。第五名都觉得有些飘飘然了,甚至还看到刘小弟抱着个西瓜欢送……不知为何,那西瓜还有点眼熟呢。

刘秀娟却没心思管弟弟的事,看着车驶离东坝头,小声询问:“名名,你上学的时候年年拿第一,要是和小钱在一个班上,怕是拿不到了吧?”

后座的老伍听了秀娟的话,也把头凑过来看着第五名。

咋说呢,山区的教育质量肯定比城市差,何况省城的教育资源在全国都是排在前面的。就以当年的学习能力,放到城里差不多点的学校,别说第一,中上游的水平都不错了。“嫂子,我是压着线进的重点大学,小钱考上大学的分数比一本线高了一百五十多分。还有那个田黄,比小钱还高二十分,你想想差距。”

妈呀,这么说人家就是少考一门照样上重点!刘秀娟有点心塞,自家男人都算顶天立地了,却被人家死死镇着。潜意识里,自己这年龄该有个孩子了,要是往后和第五名有了儿子,一定得像小钱那样的本事,最次不能比他爸差……刘秀娟脸有点红,偷偷掐了自己一把。

后座上重重的‘哎呀’一声,把刘秀娟吓一跳。回头看老伍却一脸痛苦,:“伍叔,你咋了?”

“我家孙子以后咋办呀!难不成从小学就送到省城念书?”老伍心思比刘秀娟单纯多了,不指望孙子成为小钱、田黄那样的学霸人精,可起码要和第五名看齐才行。可即便如此,也苦难重重啊!

第五名笑了,“伍叔,人孙董可是大学念一半就辍学了,不是比小钱还强嘛。”

“啥话嘛!”刘秀娟不同意第五名的观点,孙婷和铁马那都是有身家背景的人,起步不知道高到哪儿了,这么比可不公平。

但这话提醒了老伍,“那么好的家境,过年咋不回家呢?”

第五名嘿嘿干笑,没法回答;刘秀娟知道原因,不便解释。转念想想,出身好也未必啥都称心,便平衡了。然后就听老伍发了一路望孙成龙的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