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墨虽不知上心,不明实情,依旧叩拜于上,以臣之礼谢恩君上。上亲扶潭墨,劝其以自身为上,切不可再添新伤。
潭墨接旨,更费心保国。
君子以修身齐家为内事,恰逢安勇公府次女静好品貌甚佳,上喜之,便封其为郡主,配于雍冠侯为妻。
娶妻后,潭墨与妻甚是恩爱,倒羡煞旁人。
待到时日至,道长谓之于上,上谓之于臣,臣传之于天下。
潭墨重以“誉坤”为名,生母雍妃已逝,葬之于皇陵。
后,上以雍州之地予誉坤,见潭墨已长,且使雍王携妃镇守封地。
然至路上,王闻太子逝,上心悲痛,又见上喻召回,乃与妃同返都城。
上失长子而大恸,病卧龙榻,诸事交由次子。见上忍病痛之苦,王虽有政事不断,亦亲料君父,不敢稍有携带,然则上之病已如骨髓,虽千番医治,终是难留。
上崩后,王见朝中混乱,以“长幼嫡庶”之礼,以亡太子嫡长子为君,亲助其即位,平朝堂后身退江湖。
新君即位,改号子干,重整旗鼓,以军权予皇叔潭墨,准其返雍州之地。
王洒脱,携妃同游于外,江南塞北,赏其风景,逾二载,方至雍州。
时年雍州碣山有匪徒为患,王亲领兵败之,重修雍州之太平。
王至雍州,修文练武,镇守疆土,其兵耕田亩等策为上所赞,乃适于天下。
妃则为王诞长子,名之“慕靖”。
后南境不安,上乃召皇叔誉坤回都城商议。王领上意,携妻子归都。时妃再孕,世子年幼,速度稍慢。上虽心忧政事,亦谅之。
王入都城,以军事紧要,常居军营,常与上议政,南境增兵,以示皇威。后南江派使入都,上使王亲掌此事,以交好免战为上。王领旨,事亲为,见使者,议和平之计。
因外使至,都城略有混乱,乃有外贼入都,欲伤雍王府世子。幸侍卫以身护主,世子方得无恙。
妃闻之,心忧幼子,乃腹痛不止,时妃已孕八月,婢女急宣产婆入王府。妃难产,血不止,幸得苍天见怜,上德庇佑,乃出一女,母女平安。
初闻此事,王恼怒欲擒贼,后见幼女可爱,名之曰“唯婧”,气消大半,再查案情,诛主使,流女眷,未尝斩杀殆尽,亦为幼女守德所致。
南境突发变故,外使夜离都城,上怒,与王议,责王将兵赴南境,退敌贼。
王领旨将兵至南边,使贼节节败退,查之,非南江之人也,后可与南江继续交好。结束战乱后,王呈文于上,报捷欲归。上得文,大喜过望,欲赏三军,先命王归。
待王凯旋路上,王妃病薨于府,噩耗传至于王听。王闻之甚痛,得病于归途。
王副将戚威无视军规,带王离军营,速回都城见上,求御医诊之。
上责医者医治于王,并责各部安葬妃于王陵。
过数日,王醒,后虽病愈,然记忆全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