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食言不肥(上)(2 / 2)

可借的钱始终是要还的!所以到了还款的那一天,老百姓也修养好了生息,满清鞑子便又会继续的压榨老百姓,周而复始、反反复复,老百姓一直处于水生火热之中,一直忍受着满清鞑子的折磨!

战争!受苦的永远都是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满清鞑子却忘记了一件事,他们始终只是中国大地的外来者,一个只有当初只有十几万,现在也不过几百万的民族,是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更不能出卖中国的主权、全国老百姓的权利,满清鞑子也没那个资格。

因此,满清鞑子终有一天,会为这些出卖祖国的无耻行为,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中国老百姓不会放过他们、民族主义者不会放过他们,方木也不会方木他们!

当然,对于老百姓的压榨,满清鞑子永远是不会觉得满足的,永远是不会觉得足够的!因此,他们便想到了去压榨,那些比较有钱的地主阶级、或者是乡绅阶级、商人阶级。

但满清鞑子对这些阶级的人,却不能算是压榨、也不敢去过分的压榨。因为实际统治着中国的人,就是这些阶级,满清鞑子也只是代表着这些阶级,统治者着中国。

所以,满清鞑子在对这些阶级的人进行压榨的时候,手段是比较温和的,不像对普通老百姓那样,手段很是粗暴、下流。甚至是普通老百姓在抵抗那些繁杂税收的时候,还可能因此被关进狱中,受到非人的折磨。

因此,满清鞑子在压榨这些地主阶级、商人阶级、乡绅阶级的时候,想尽了各种各样的温和办法,其中就包括买官、捐官。

对于买官、捐官,却是满清末期的时候,一种特殊的社会风气,所面向的消费群众,也都是那些非常有钱的地主、乡绅,但却没有什么功名、官职、权力,却又非常的渴望那些的地主、乡绅。

其间,那些地主、乡绅之中,有些人考了一辈子的科举考试,都没有博得给一官半职。因此在那些地主、乡绅的心中,对于做官是非常有执念的、甚至是怨念。

但满清的这个买官、捐官的办法,却解决了那些想要做官的地主、乡绅的难题,使得他们即使在不通过科举考试、甚至是有些地主、乡绅连大字都不认识一个的情况下,都能入朝为官。

满清末期的买官、捐官可是明码标价的。比如:满清曾标出过价格名单,一个朝廷的五品道员,只要十万两白银,就可以捐下来。

如果哪个地主或乡绅,在向朝廷捐出十万两白银之后,五品道员的官职,就是那个捐出十万两白银的地主或乡绅的了,他也正式的成为了朝廷命官,可以更加肆无忌惮的压榨老百姓了。

满清朝廷也通过这种手段,聚敛了大量的钱财,去养那些寄生虫,或是战争赔款,或是维持军队,巩固他们的统治。

也正是通过这种手段,满清鞑子才能够在时代的变化之前,多撑上几年。

所以,知道满清朝廷有买官、捐官的规矩。方木才会对于大当家的,二十多岁就做官,并且还是在省城做官,一点都不震惊。

因为按照方木猜测,那个大当家的官职,很有可能也是捐的!

方木主要震惊的是,那个大当家的身为一个朝廷官员,不好好做官,尽力的压榨百姓,却跑到大山里的一个土匪寨子,做那狗屁的大当家,到底是为什么啊?

虽然方木知道这个时代的满清,官员们都非常的贪腐,官场也非常阴暗的。这个时代的满清官场,几乎每一个官员都非常的贪腐、贪婪成性。

这个时代的满清官员,虽然都在贪污,都在自己管辖的范围之中,用力的收刮着民脂民膏,恨不得压榨完百姓身上的最后一分钱,都是一群灭绝人性的畜生。

但就是这样的一群灭绝人性的畜生,方木也没听书过,有官员放着好好的朝廷命官不做,却跑到山上去当土匪的事情。

曲老三他们寨子里的事情,简直就是天大的奇闻!如何又不令方木震惊呢!

一个官员,放着好好的朝廷命官不做,不去收受贿赂,整日的想法设法去压榨辖区内的百姓,巧立名目增加老百姓的税收,却跑到山里去做一个土匪头子、草寇、强盗,除了脑子有问题,方木实在是想不到其他的解释了。

就在方木内心震惊无比的时候,就在方木内心感叹无比的时候。一旁的曲老三好像是看懂了方木的疑惑与震惊,更是看出了方木的疑惑与震惊位于何处,连忙开口向方木解释道:

“方少爷,其实我当初推测出大当家的,是来自于成都官场的时候,此时的表现也和一样,非常的震惊与疑惑。”

“当时我也震惊,成都官场的人为什么会跑到大山里来,做一个土匪寨子的大当家。当时我也震惊,为什么一个成都官场的官员,连官斗不做了,却跑到一个土匪寨子来做大当家。”

“大当家的名头听着虽然好听,也管着近千个土匪,但和朝廷命官的身份一比较,却也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说完之后,曲老三见方木将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连忙又向方木解释道:

“方少爷,您听完我下面的解释,你也就明白那人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却跑到土匪寨子来做大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