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被达姆弹打中了要害部位,比如头部!那头部会直接炸裂开的!!!!
达姆弹,英国制造的一种枪弹。因由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叫达姆的地方兵工厂生产而得名。又俗称“开花弹”、“榴霰弹”、“入身变形子弹”,是一种不具备贯穿力但是具有极高浅层杀伤力“扩张型”子弹。
达姆弹出现于1897年,由达姆达姆兵工厂军方总监克莱上尉设计。弹头尖端没有包覆而露出铅心,子弹射入人体后铅心扩张或破裂,因而扩大了创伤面,造成对人员的严重伤害。
100米距离上遭到达姆弹的直接命中,头部-100%的人会死亡,四肢-20%死亡,剩下的全部截肢,左胸(心脏附近)-100%死亡,右胸-70%死亡,腹部-70%死亡。所以达姆弹现已被国际禁止使用!
根据美国国家步枪协会的定义:一种在印度达姆达姆兵工厂发展的英国军用弹头,曾经在1897年和1898年在印度西北边界和苏丹被使用。
口径是点303英寸,金属外壳并没有完全包覆弹头前端,其铅质核心外露,来增加杀伤力。并没有被进一步改良,因为在不久后的海牙公约(1899年)就被禁止在战争中使用这类子弹。
"达姆弹"一词也常被误用为所有入身变形子弹。简单整理如下:
软头弹头:击入目标体内后更容易翻搅。
中空弹头:同上,如果上面再加上四条容易割裂的沟纹,就成了俗称的开花弹,除了翻搅之外,也会在目标体内造成更严重的割裂伤。
达姆弹的名称来源于他的产地,英国设在印度的加尔各答附近的达姆达姆小镇的兵工厂。
历史上的达姆弹出现于1897年,由兵工厂军方总监克莱上尉设计研制而成,他把77毫米枪弹去掉尖端被甲,裸露出铅心,就成了威名赫赫的达姆弹。此后出现了众多不同型式、不同口径,具有类似性能的枪弹。
如:弹头壳尖端刻有十字切口或数条纵向裂纹的达姆弹、弹头前部开一纵孔或再在孔内放一细薄金属管的达姆弹、用铅或其他材料制成无弹头壳的软弹头的达姆弹等。
将弹头的尖端被甲去掉,露出铅心。当达姆弹射入人体后,铅心由于惯性作用从被甲内涌出,被压扁成蘑菇状,被甲发生扩张或破裂,迅速释放能量,扩大创伤出口,使弹头具有类似爆炸弹头的致伤效果。
具体表现为弹头严重发生形变乃至破裂,导致人体组织出现喇叭状或葫芦状空腔,创伤面积是弹丸截面积的上百倍,在被命中时出现口径十几倍甚至更大瞬间空腔,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产生巨大的压力。更令伤者痛苦的是,如果弹丸的碎片遗留在身体内部,那么就可能会造成铅中毒,即使侥幸碎片遗留在身体内部比较少,但是破碎的巨大伤口极难愈和,容易造成感染。
弹丸命中人体产生类似于爆炸性质的创口,我们把这种状况称为称为“达姆效应”,我国民间把具有“达姆效应”的子弹俗称为“炸子儿”。达姆弹的杀伤力十分惊人,远超过常规弹头。
达姆弹和具有类似达姆效应的弹头,具有可怕杀伤力,当然也具有极强的停止作用。由于达姆弹极高的致死率和对伤员造成的巨大痛苦,使得达姆弹成为一种十分不人道的武器。
1899年(光绪二十六年)海牙公约的第三项声明《禁用入身变形枪弹的声明》,明文禁止“进入人体后易于膨胀或变扁的弹头”。而当时中国的代表清朝政府亦是签署国之一。
此乃禁止入身变形枪弹在国际战争中使用,并未禁止其他用途,如反恐、狩猎等。入身变形子弹的全面禁绝曾在国际会议上提出来讨论,但并未成局。之后入身变形子弹仍然被广泛运用。
达姆弹在民间俗称“炸子”或“开花弹”,大概是各类枪弹中名气最为响亮的一种。与之有关的坊间传说很多,特别是关于其弹头构造和制造方法,有着许多神乎其神的传言。
比如说其弹头内装有炸药或者水银,不管击中人体任何部位都会致命,或是将枪弹在头发或鞋底上蹭几下就能变成达姆弹等等。虽然达姆弹具有巨大杀伤力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些传说基本上都是以讹传讹或是捕风捉影。
对于真正的达姆弹来说,弹头内不含有任何炸药成份,其杀伤力完全得益于弹头的独特设计。
当高速飞行的达姆弹击中有生目标时,由于肌体组织比空气密度大得多,弹头会受到极大的阻力。由于铅比较软而且有一定流动性,弹尖部外露的铅会首先变形,进而撑开并撕裂弹尖周围的被甲,而如同花瓣般张开的被甲会由于人体组织的阻力,不断向后变形和翻卷,弹头直径会变得更大,因此在弹头边旋转边前进的过程中伤道是逐步扩大的。
随着弹头能量的完全释放,产生的瞬时空腔会相当可观,而且由于径向尺寸增加,加上尖利的被甲边缘对途经的肌肉组织的破坏,造成的永久伤道也很大,从弹头上脱落的被甲碎片和碎铅屑也会在伤道中以不规则的轨迹运动,造成难于处理的多发伤道。
因此,达姆弹远比全被甲普通弹头直接穿透人体造成的伤害大得多,当然这其中没有炸药的任何功劳。
早先人们在没有了解弹头在各种特殊条件下的杀伤机理的情况下,笼统地认为只有达姆弹才会造成恐怖的巨大伤口。
但随着人们对创伤弹道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发现其实任何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弹头,均可以造成与达姆弹类似的效果,即便是普通全被甲弹头也能如此。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跳弹,即正常稳定飞行的弹头以某种角度碰撞到较硬物体表面后,发生了反弹,改变了弹头飞行的轨迹和稳定性。
如果这种弹头又击中人体,由于弹头碰撞后已经发生变形,变得很不稳定,一般会以侧面撞击目标,进而弹头发生解体和破碎。这类伤口一般较浅,但弹头在进入目标很短距离后就将能量释放完毕,伤口尺寸会比较大,损伤破坏较为严重,看起来几乎与达姆弹的杀伤效果无异。
有时弹头的杀伤效果与被甲的结构和材料也有很大关系,比如说二战期间日本使用的65x50毫米sr有坂步枪弹,弹头较长,为使其质心保持在靠后一些的位置上,弹头被甲前面的弧形部分很厚,而圆柱部分较薄。
虽然38式步枪缠距小,弹头转速高,相对比较稳定,但弹头出枪口后章动效果比较明显,近距离内击中有生目标时极易失稳翻滚,发生严重变形或断裂,杀伤力和达姆弹类似。
但章动消失后,进入稳定飞行阶段,弹头就不易翻滚,造成的伤道比较平直,杀伤效果明显降低。这也是同一种枪弹在实际应用中对其杀伤力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的原因。
战争后期由于物资短缺,日本生产的有坂步枪弹被甲质量明显下降,瑕疵较多,但击中人体后变得更容易破裂和翻滚,杀伤力反则比以前的产品有所增加。
典型的象美国556毫米93步枪弹和沙俄545毫米4步枪弹。93弹头初速很高,但膛线缠度设计刚好使其能够在空气中稳定飞行,一旦碰到人体立即就会失稳、翻滚、破裂,造成很大的杀伤后效。
但该弹没有钢芯,而且稳定性偏低,侵彻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后来的55弹在铅芯前增加了钢尖,增大了弹头质量,以提高其稳定性和远距离侵彻性能,但这也带来了停止作用不及93弹的问题。
而4的弹尖部为一空腔,钢芯头部还有铅套的延伸部分,当弹头碰撞到目标后,空心弹尖很容易变形弯曲,弹头减速后,钢芯前面的铅套发生位移,促进弹头进一步失稳和翻滚。由于其弹头长径比达到452左右,因此能量释放迅速而彻底。
总的来说,虽然有的子弹通过改造,也由可能会拥有达姆弹的杀伤力的。
但是达姆弹作为一种杀伤力极大,惨无人道的武器,它的杀伤力是经过人类见证过、认识过的。在诸多杀伤力巨大的子弹行列,达姆弹显然是位居榜首!
此刻,方木通过伍元冰递给他的子弹和匕首,正在制作着达姆弹。
而制造出来的达姆弹用在何处?显然就是曲老三和其余十来个土匪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