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深仇大恨?(2 / 2)

无形的罪 子非鱼 1516 字 2021-04-08

按照常规程序,在现场调查没有任何发现的时候,暂时是不能举行案情分析会议的,因为这种事情一定要有领导者选出侦破的大方向,才能在各部分配人手。但如今看起来,若是不暂时打破常规,我们也只会在原地打转。

当夜我拟定了很多策划案,但最终也都被自己一条条否决,我想出的办法虽然有较高的效率,但大家的工作量和投入资源量也极其庞大。尽管这些方法也不一定完全有用,但至少能多出一些思考方式上的突破,然而我很清楚,这些东西就算提交上去也不会被审批。

其实对于此案来说,我们能够调配的资源极其有限,上面对这种案子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毕竟凶案现场没有稍微成型的证据,而且案件的社会影响也很微弱,一旦发生了其他重大案件发生,这种案子就只能被无限期搁置。所以这样下去如果侦破工作一直没什么进展,案子最终会变成无头案,死者也可能从谋杀致死变成所谓的不明原因死亡。

于是这件完全没头没脑的案子,现在却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大事情,事情似乎从最初就变得很不乐观,我们却要在一切不乐观的因素之下加紧步伐,争取短时间内有所突破,这无疑是对专案组所有成员的一大考验。

次日一早,钟健便收到了我的消息,我们准备在尚未取得任何有效线索的时候破格开展一次案情分析会议,这件事理论上看起来十分不严谨,但对于非常事件就得用非常办法,最终我还是决定听从钟健的安排,并且看看大家都有什么想法。

会议是非正式进行的,我们从未在之前的任何案件中遇到过这么多未知因素,所以这次的会议流程必然也会显得仓促,具体来说就是听取指导意见,而并没有实质性的分析内容。

钟健的指示很明确,他觉得现在我们的确应该赶紧掉头重找方向,而目前来说在剩下不多的途径中,最值得探索的就是走访这条线。如果凶手真的将现场做到如此滴水不漏,那说明他必定为此有过极其充分的准备,而为了这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他也必然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保守估计,仅仅从躲避监控死角这件事来看,凶手至少要花费一个多月来练习和研究,至于第一现场的完全无痕,那就得更长时间。

从上面得来的分析结论来讲,这些都只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凶手对被害人有着不可磨灭的杀戮欲望,这使他保留着长久以来坚持下去的意志力,而力量来源可能是仇恨,也有可能是失败的爱情或者变态的心理。总之,我们现在除了找出现场漏洞,最重要的也就是找到凶手杀人动机,这方面也能初步筛选出嫌疑人,而这些内容最好的调查点当然是通过走访。

会后,钟健大致敲定了几个重点走访方向,而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她的朋友和闺蜜,从这方面我们可以得知被害人最近的情绪波动和生活现状,看看她自身是否对这种威胁有所警觉。虽然她表面上具有强烈的防范意识,但很多时候这种过度防范也会使自己伴生一定倾诉欲望,如果吕晓范曾在无意中透露过相关消息,那这一定会是重要信息。

其次则是吕晓范的同学和老师,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想了解到她的个人性格和为人,毕竟单单从她的朋友层面无法真实获悉此人的全部性格特征,熟人的叙述往往带有主观情绪在其中。而通过这些信息的调查,我们也能大致判断出吕晓范面对未知威胁的时候会做出什么举动,从此得来的推断里,也能比对她死之前的所作所为是否反常。

至于她的父母,我们觉得调查内容基本上比较单一,主要就是问询出被害人的大致生平,以及她之前是否与特定的人有过巨大矛盾。因为吕晓范算是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她在本地基本上没有熟知的旧友和联系人,就算凶手是在多年前与她结下仇怨,那此人现在专程赶来复仇的几率是并不大。

总而言之,对这个案子我们也算是有了初步断定,那就是凶案属于仇杀的可能性极高,通过死者极其诡异的死亡方式来看,凶手必定是将这次谋杀作为自己的重大预定目标来完成。这样一来,凶手是死者熟人的几率变得极高,为了防止真凶从中投机取巧,那么我们的走访工作也就要连并排查任务一起着手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中午时分,各项会议安排都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身上,这个看上去中规中矩,实则广撒网,暗放钩的调查行动就此开始。在当日下午,此案的报警人,也就是死者的闺蜜初次被我们邀来进行问询,问询由钟健牵头,而其他人也就忙于联系剩下的走访对象。就这样,此案虽看上去无处入手,我们也算是将侦破程序慢慢催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