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与陈意涵聊了一会儿,他只说自己一直以来都在警校教学,主要负责犯罪心理学的教研工作,其他的情况我就无从知晓了。但我的信息肯定被他掌握的一清二楚,一来是方教授肯定对他提起过我,二来就是我回国这段时间破了几个案子,得到一些了所谓的虚名。
不过这个陈意涵其实还算挺好相处,除了那种让人莫名紧张的气场之外,他整个人浑身上下都充满绅士的礼貌,虽然对我来说这显得有点拘谨,但总比那种一上来就称兄道弟的自来熟更能让人接受。
不一会儿,陈意涵问我要来了目前这个案子的卷宗,他想尽快加入专案组的工作中来,这也算是他首次在破案一线进行工作。为此我特意将案件的详细信息为他讲解了一遍,我还将后来我们的破案过程都依次叙述了一遍,大概讲了一个中午,我们才从办公室里出来。
“还不错,你们的效率挺高的,说实话我觉得能在三五天里做这么多事,组员的执行力一定相当强。”陈意涵这句话并不是夸奖,但也没有明显挖苦,只不过是将专案组核心层的作用忽略掉了。而接下来他的一番话则让我觉得羞愧难当:“但最初几天就将时间花在排除一个嫌疑人的犯罪嫌疑,恐怕这样安排并不是十分妥当。”
他说的是实话,我们目前没有其他办法,在这段时间的调查中,我们都是单线程进行突破,虽然任务强度大,但由于队员的工作经验丰富,所以还算进展顺利。但这也正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缺点,我们万一走了弯路,就会一直错下去……
“实在惭愧,我们目前的确遇到瓶颈,不止师兄有何高见?”我在陈意涵面前一点自信也没有,不知为何,这人好像真是方老师派来调查我实力的。
“从你们在现场获得的信息来看,好像还有一些疏漏,这也可能是常年干这个的职业病,你们没有学院派的一板一眼精神。我觉得现在应该再去一次现场,如果我没猜错,可能还会在现场获得一些以前没发现的线索。”陈意涵耸了耸肩,也算是这个绅士最随意的动作了。
其实我也正有此意的,毕竟之前我们都觉得现场已经没什么可收集的,并且早就放弃了现场勘察的许可,再过几天就要进入遗产转接的封冻期。如今这也算是此案最后一次现场勘察,但这其实是陈意涵的首次现场勘察,随后我和他便拿上一些工具,再次去了那个别墅。
在进入别墅前,他与我一样都在房子外围绕了几圈,这是学院派独有的严谨,很多时候那些经常办案的老警察都只在意自己的经验,对于一些出现线索可能性较小的区域并不关心,所以这也就容易丢失细微信息。
过了一会儿,我们已经将之前收集线索的地方都绕了一遍,我们自然是没有发现多余线索,但陈意涵此时的目光却被一个鱼缸吸引了过去。鱼缸镶嵌在客厅的墙上,除了上面的投食口,四周都有钢化玻璃包围。鱼缸里的供氧器依旧工作着,但其中的热带鱼却全部死亡,这时候我也发现情况不太对,随即拿出之前采集的照片进行比对。
就在六天前,我们首次勘察现场的时候,鱼缸里只有两三条死鱼,而如今鱼缸没有一条鱼活着。但这个信息包含的可能性实在太多,难不成还得把鱼儿也弄回去做尸检?
“小张,你估计鱼儿的死因是什么?”他略含笑意,看起来他自己早就有了答案,只不过是想听我的回答。
“这个可能性有点丰富了,如果不排除特殊原因,大概就是死于未及时投食,或者供氧设施间歇性断电,这段时间里我们为了调查顺利,对房子的电源偶尔有切断。”我若有所思道:“冬季水温低,水密度比夏季大,含氧量也随之降低,况且这种热带鱼在失去恒定室温的支持下,对氧气需求量也会增加,所以死于缺氧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吧。反正这种观赏鱼儿就算半个月投喂一次也不至于大量死亡。”
当我讲完我的分析之后,陈意涵显然扬起了嘴角,但我知道这并不是在肯定我,因为正确答案一定在他的脑子里。
“想法不错,但你忽略了一个细节,鱼的腐烂程度几乎相同,这些鱼是在同一时间内相继死亡的,这明显不符合缺氧而死的推断。”陈意涵指着那些浮在水面的尸体说道:“如果真的是缺氧,在这些鱼死去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时候,就会停止继续死亡,鱼缸里的氧气平衡达到一个稳定值,而在此之后,死去的鱼开始腐烂时,好氧菌也会大量消耗水中氧气,鱼儿会出现第二次死亡潮,但也不会全部死亡。接下来鱼缸里的情况巡回往复,直到最后一条鱼死去,所以鱼的数量会呈现阶梯下降,而并不是在同一时间里相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