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时恭一番话说得众官满脸羞愧,无以为答。
就是知府江仲义,也是唏嘘地眯细了双眼,对林时恭的修路计划颇加一番思索。
最后,由于众位县官无能驳回,江仲义只好给林时恭修路开道的权利。
事实上,林时恭之所以想到这个办法,也是借助了系统的帮助。
在系统经济分区里,改善民生的一个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被林时恭运用到了登州府的现状。
凯恩斯主义的主旨,就是借助统治,扩张经济增长,并以此增加民生收入,刺激消费。而统治者扩张经济增长的方式,最有效的,就是大兴基建。
虽然在历史上无法验证这个理论是否有效,但在未来的几百年,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曾经以凯恩斯主义为原型的罗斯福新政,拯救了美国当时的萧条状态。
既然有未来为鉴,林时恭也大胆地将凯恩斯主义理论放在明朝进行实践。
事实证明,林时恭的实践方向,有正确的成分。
接下去的几天里,林时恭号召文登县的男丁开始往蓬莱县的方向修路开道,谁出的力多,谁就能换取更多的粮食或银两,这让男丁们更加卖力。
这条道路开了不久,沿途的县民都得知了这一件事,也纷纷参与其中,以出力的方式换取钱财或粮食。
这可让当时否定林时恭的一众县官,难堪至极,羞愧难当,他们这才知道,林时恭修路开道,确实是有好处的。
于是,他们便纷纷亲自来跟林时恭道歉,并声称要参与林时恭的修路计划。
林时恭不计前嫌,同意了他们的参与,毕竟,干大事,前提必然是集中力量。
在几个县官的帮助下,林时恭的修路计划很快有了进展,宁海县与文登县之间的道路打通了,还因此解决了一部分县民的温饱问题。
潜藏的好处更是不少。
文登县的男丁们积累了不少修路开道的经验,在接下来的路程里,他们逐渐产生了分工区划的概念,先踩点,再作图,最后一举开路铺地,整个流程下来,行云流水,如有神助。
宁海县这边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由于开路需要用具,宁海县的工人便加大了铁器的制作,正好林时恭教授了他们冶铁的快捷办法,出钱建造了几个火炉,进行锻造。很快,宁海县几百亩的城外郊野,建立了一个炼铁基地。
这条路修着修着,到了福山县。原本福山县的百姓也报名参与修路计划,可林时恭在考察福山县之后,却产生了另外一个想法。
所谓的烟台市,正好就在福山县里,只是在当时还没有烟台市这个名称,只有一座烟台山,两边皆是贫苦乡镇,与四百年后的共和国时代相比,明朝的烟台落后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