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值得惊喜的是,火龙果灌木不只一棵,在山腰上,还有好几棵同样的灌木,只是可能是照料不周,以及杂草太多的缘故,枝头上结下的果实都不太好看,呈现出干瘪而瘦小的形状。
但这不妨碍林时恭产生了一个念头,将火龙果大兴种植,将它做成栖霞县的果树产业!
林时恭产生念头的同时,也不忘追溯这几棵火龙果灌木的来源,他在附近的荒野里,找到了一些生锈的干戈兵器,其次还有扎营起灶的痕迹,可见这个地方是有士兵曾经驻扎在此地的。
问过附近的住民才得知,原来在嘉靖年间,这座山脉曾经被日本沿海的倭寇入侵过,当时登州卫的指挥佥事,大名鼎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奉旨讨寇,将倭寇逐出了山东,保证了山东沿海的边疆安全。
而在这个期间,戚继光的部队缴获了不少战利品,其中就包括倭寇从日本带来的火龙果。
至于日本是怎么有火龙果的,这一点已经无法溯源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林时恭发现的这几株火龙果灌木,势必会成为栖霞县未来的果树产业。
抱着这个想法,林时恭找到了栖霞县知县,两人讨论了一会,得知林时恭要发展当地果业,栖霞知县很是赞同,当即就按着林时恭说的去做,把长有火龙果的那座山脉地区圈了起来,作为日后栖霞发展果业的开发地,并将其命名为,火龙谷。
接下来林时恭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养好这些火龙果。
这个问题十分严峻,毕竟火龙谷存活的火龙果只有七八株,而且呈现出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结出的果实干瘪,无法食用,要改变现状,唯有将火龙果移植、嫁接或者扦插,再加以精心照料。
但这个办法依然有极大的挑战性以及危险性,毕竟谁都不能保证,在移植、嫁接、扦插的过程中,火龙果会不会因此死去,以及营养不良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本来火龙果的数量就不多,一旦无法存活,那么栖霞县的果业就必然会遭受到极大的损失。
林时恭是个说到做到的人,他既然提出了大兴果业的计划,那么就一定将它做好。
可林时恭忙活了半个月,调用系统的种植知识,利用移植、嫁接、扦插的办法,试图种植火龙果,可都没有什么效果。
移植养不活,嫁接无技术,扦插更是出于土壤问题,而导致火龙果萎落,林时恭本以为是自己的方法不对,连续精心尝试了好几次,依旧没有成功,最后林时恭看着最后一株存活的火龙果,叹了口气,不禁怀疑,自己的这个火龙果计划,到底要不要再继续下去。
但牛逼的话已经放出去了,林时恭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研究下去,而这一次,他想到了一个招。
既然系统的知识不能运用到这几株火龙谷的种植技术上,那要不,就请教一下当朝的人?
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林时恭不懂异态种植,主要原因是他的种植基础知识比较匮乏,既然如此,何不将异态种植的资料交给懂的人,让他来分析种植方法呢?
林时恭调查了当代的名人,惊喜的发现,在山东本地,恰好就有一名农业种植专家,名为王象晋,他可以说是明朝年间贡献最大的农业专家了。
但这一点贡献,是在他死后才被人证实的,现在的王象晋不过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现任翰林院讲官,由于年假以及翰林院空闲的缘故,他便在家休养,居家二十年,干起了农活,平时养养花草,种种果树,研究一下天气、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在不久的将来,他还出了一本农学巨著《群芳谱》。
好巧不巧,王象晋就住在山东济南府,距离蓬莱县不过几百里地。
得知这一点,林时恭便有了希望,立马认定王象晋就是他要找的人,赶忙前往济南府新城县,找到了王象晋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