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遇见文媚(上)
这换米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来到林府想要做工的人越来越多,林时恭赶紧让林时俊再去收些米,以便能够供应上这些难民的需求。
周如砥这几天的身子也渐渐好了起来,林时恭的所作所为他看在眼里,确确实实帮助额百姓们,他趁着身体好些,不顾大家的劝阻,帮着林府上下登记,看着百姓们能够吃上饭,他觉得自己累一点也十分值得。
工作做得越来越好,林时恭计划的循环利用系统也越来越成熟。开垦荒地后,林时恭围着堤坝修剪了排灌系统,这样可以让农田在干旱的时候也能够正常种植,在雨水多的季节可以把多余的水排到河里。
在河堤上种上了好多的榆树柳树,巩固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而田地里主要种庄稼,间隙里种下写蔬菜和豆子,充分利用了田间的每一寸土地。同时围起了小河中的一段,用来养鱼虾。
这样,鱼虾的排泄物还可以作为田间的肥料,让庄稼不用施肥就能够长得更好。几种农业养殖种植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利用优势,形成了一个十分良好的生态系统。
就在米快发完了的时候,周如砥又病倒了。他本就已经年迈,这么多天的劳碌,身体实在是扛不住。林时恭请了最好的大夫进行医治,但是最后也没能救回周如砥。周如砥最后临终,也没有看到山东的饥荒结束的样子。
可是就在周如砥走的第二天,老天终于眷顾了山东人民,开始下起了毛毛雨,雨越下越大,百姓们纷纷出门上街,感谢这场雨的来临,很多人在雨中抱着痛哭,谁也不知道这段时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不幸,又是如何咬着牙坚持着挺过来的。
林时恭静静地在房门口看着这场大雨,也许这就是周如砥为山东的百姓带来的吧,在生命逝去的时刻,也还想着百姓,他真的是一个好官。饥荒终于可以结束,可是这一切,他已经看不到了,希望他在天有灵,能够继续庇佑山东,庇佑大明。
如果明朝多几个这样的官员,想必大明也不会被清朝所取代。林时恭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心里第一次有点难受,为了周如砥,也为了大明。
饥荒过去,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回归了正轨。林时恭的农场系统依旧靠着百姓们了劳动,只是现在不用换米,直接换银子了。百姓们都觉得林家对自己有恩,林时恭的声誉在峄县甚至整个山东都更加好了。
平日里,百姓们都夸赞林时恭,做工时,更是愿意主动地帮助林时恭多做一些。林时恭在山东获得了个大善人的称号。林时恭的农场生意做得也是风生水起,不仅补回了之前屯米损失的钱,还打开了农业市场,多赚了很多去钱。
林时恭为了犒劳林府上下这段时间忙上忙下的兄弟们,林时恭决定在酒楼宴请兄弟们,虽然是下属,但是偶尔也要给他们发点奖金或者弄点福利,这样他们才会对自己更忠诚。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公司团建。
林时恭宴请的地方就在峄县最好的酒楼——燕云楼。兄弟们听了都非常开心,之前的雇主们都是能剥削就剥削,做的不好更是又打又骂又罚,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像林时恭一样,对他们这么好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