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冰牵着黛玉往高家这边来了,见过几位婶婶之后,两姐妹便坐在一旁说着话。
高大太太二太太正忙着与几位夫人周旋,她们家里正有几位小爷到了成亲的年纪,正好相看相看。
黛玉左右看看,只有若冰一人在这里,便问道:“怎么不见大姐姐三妹妹?”
“大姐姐才出了门,现下在她婆婆那边伺候,昨儿晚上派了身边的小蝶过来,说是过几天回来看看,三妹妹染了风寒,现在家里养着呢。”若冰解释道。
黛玉想了想,道:“三妹妹最爱热闹,这会子还不知道在家里这么着急呢。大姐姐她……还好吗?”
“姐夫是大伯父亲自挑选的,大姐姐也很满意,回门时候也说了,公婆也还不错,没怎么立规矩,就是隔房的几位妯娌太难缠,不过大姐姐也应付的过来。”若冰想了想,冷笑一声,道:“成婚前说的千好万好,过去了就不当个人了?哼!”
若兰是高家嫡长女,父亲是大学士,容貌品行管家能力样样不差,身份地位在京中也是数一数二的,那柳家算起来,也算是高家的故交,柳大人曾经也在高老太爷门下求过几年学。
黛玉年纪渐长,高三太太也经常给她细细说明这京城里各个家族之间的关系或者一些家族秘辛,这柳家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柳家一直以耕读传家,祖上也曾出过进士,家资颇丰,算是书香世家,柳老太公中了进士,高娶了得势侯府千金,有了岳家的扶持,柳老太公一时间前程似锦,在京城里熬够了资历后,便下放到外地去了。
可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掩盖的却是血淋淋的现实,柳老太公一生一妻六妾,生了四子三女,其中最受宠的就是一位小妾,几乎到了宠妻灭妾的程度。因为各种意外、不小心,儿子就死了三个,更别说还有许多没出娘胎的,成年的就只有柳大人和那妾室的孩子。
柳太夫人本是个软弱的,只要两个孩子好好的就行,对柳太公和小妾都是随他们去,没想到就是这么个态度反而助长了小妾的气焰。
当小儿子从池塘里捞起的时候,柳太夫人简直都不敢相信,抱着儿子冰冷的尸身哭了三天三夜。当时才十岁的柳大人立刻吩咐母亲的心腹婆子把幼弟身边服侍的、当时花园里的人都抓了起来,任谁去都不许开门,:一面有派人去外祖家报信。
等娘家人来时,柳太公正在喝骂柳大人,据说当时吵得厉害,柳太公还亲自拿剑,要杀柳大人,刀都架在脖子上了,要不是娘家人来的及时,后果都不敢想。
好在柳大人当时就把人扣住了,一经审问,什么都弄清楚了,后来那小妾再没了消息,柳太夫人直接带着柳大人回了娘家,住了大半年才回去继承家产。
柳大人从此便立下规矩,他这一支男子四十无子方可纳妾,又由于小时的不幸,柳大人家教甚严。也正是这一点,高大太太才把若兰嫁了过去。
黛玉当时听得目瞪口呆,也顾不得淑女不淑女了。高三太太叹了口气,道:“可怜柳太夫人,从此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听说妾室谋害那孩子的时候,柳太公就在一旁呢。”
黛玉几乎说不出话来,过了半响才道:“虎毒尚不食子,他怎么忍得下心?”
高三太太慈爱地摸着黛玉乌黑的长发,道:“这世上最毒的便是人心了,孩子是什么?那是女子身上深深剜下来的肉啊,十月怀胎,何等辛苦,男人们知道什么?”
“幸而柳太夫人娘家实力雄厚,柳太公知道忌惮,且又在外地,这事儿也只有几家亲密的人家知道,若是别家,还不知闹成什么样呢。”高三太太又在念叨,“外头都说女子一生,在家靠父母,出嫁靠丈夫,晚年靠儿子,可是黛儿,考来考去,最可靠的还是你自己。”
这句话一直被记在黛玉的脑海里,嫁人是女子绕不开的话题,将来的日子到底会过程什么样,黛玉不是没有想过。可越想黛玉心里就越没有底气,她父母俱亡,贾母年事已高,谁又来替她打算,将来又靠得住谁呢?
黛玉想得出神,两眼直直地发愣,若冰转着手里的团扇,看着贾家姑娘那边,听着大人们的寒暄,道:“你是怎么待下去的?”
说完,见黛玉没反应,轻轻推了她一下。
黛玉回过神来,道:“怎么了?”
若冰往探春她们那边呶呶嘴,黛玉顺着瞧了过去,探春她们那边围了好些女孩子,都是没见过的,一大群人瞧着好热闹,要知道贾家的女孩子甚少出门,哪里有什么手帕交?
若冰瞧着那边,属于少女的轻快笑声顺着风儿飘来,无比嫌恶地说道:“这有些人啊,都是一个样儿,跟长了狗鼻子似的,闻着味儿就跑过来了。”
“亏你也是个饱读诗书的,只能说出这种市俗间的话来。”黛玉开着玩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什么见怪不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