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2 / 2)

凤姐答应着回去了。

对王夫人而言,二子一女,贾珠早去了,元春在宫中,除了每月一次看望,送些银子,再也使不上什么力,只有宝玉这里才是她立足的根本,所以对于这次科举,王夫人也很看重,吃穿用度免不了一一过问,也不假手于人,连元春也派人传了话出来,虽然这次要努力,但是也得保重身子云云。

等薛姨妈进来,就看见王夫人翻看着膝上红木四方平角托盘里的一套衣物。她们姐妹之间也没有太讲那些虚套礼仪,进来后在另一边炕上直接坐了下来,“这是给宝玉准备的吧?怎么这么素净,我还记得小时候宝玉最是爱红了的。”

提起心爱的小儿子,王夫人脸上全是笑,摩挲着一套宝蓝色袖口绣竹叶纹束腰比甲,“自读了书,那爱红的毛病早就改了,你平时见他还穿过那些?也不是偏爱素净,这马上又要去学堂了,在外头还是稳重大方些好。”

薛姨妈听了,点点头,深表赞同。

王夫人疑惑道:“蟠儿才回来,前儿你还不是急着要相看媳妇吗,怎么这会子倒有空来我这里了,难不成说定了人家?”

薛姨妈笑了笑,“快别提那个冤家,相看了好几家,竟没一家看中的,问他想要个什么样的,又不说,不过是干着急罢了。这阵子忙晕了头,才几日没来,就出了这么大事,还牵连到了娘娘,我不放心,总要过来看一看。”

这又提到了王夫人的伤心事,免不了掉几滴泪,“琏儿不检点,为这一点小事,反而带累了娘娘,只盼着圣上顾念娘娘并不知情,罚了一下就罢了。”

薛姨妈劝道:“你也别太操心了,娘娘吉人自有天相,一定能逢凶化吉的。”

听她这么一说,王夫人心里稍微安慰了一点。

宫里,元春坐在凤榻上支着脑袋不说话,一个小宫女跪在脚踏上,拿着美人锤轻轻捶着腿,一等宫女听音端着一个莲花甜白釉高足托盘,上面放着些切好的水果进了来。

抱琴在一旁轻声劝道:“娘娘早上膳食就没动两口,这是一早从内务府挑来的新鲜果子,好歹吃一口,别累坏了身子,到时候皇上见了,又要心疼了。”

元春一脸愁态,抬眼看着里头摆放着切成一瓣一瓣的水蜜桃、苹果、雪梨、葡萄,却一点胃口都没有,勉强用个银叉子插了一块苹果吃了一口,把屋里的宫女全都打发了出去,“这两天宫里可出了什么事?家里可有什么话递进来?”

抱琴是跟着元春从贾府出来的,递消息这些私密事都是她来做,“老太太太太都很惦记娘娘,又叫夏太监送了四百两银子进来,听说赦老爷递了请罪折子上去,皇上还勉励的一番,可见皇上对咱们家是极好的。”

元春摸了摸肚子,神情甚是落寞,“咱们这位皇上啊,心思最是难猜,也罢,只求宝玉争气,好好读书,中个进士回来,本宫在这宫里才能重新抬起头来。”

抱琴沉默不语,她自从跟着元春进了来,在宫里摸爬滚打十几年,元春当初只是一介女官,说白了就是个奴才,而她呢,只是奴才的奴才,经历的多了,懂得的也越多了。宫里的女人依仗的差不多就只有三种,一种是皇帝的宠爱,一种是子女,还有一种就是娘家,皇帝的宠爱都是一阵一阵的,子女元春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娘家是个什么情况,她们心里跟个明镜似的,可不就是只有一个宝玉可以指望了吗?

且说宝玉搬去了高府读书,大约半个月回家一次,吃住全在高府,只带了茗烟挑红锄药几个小厮过去,丫鬟一个都没带。高渊素来不喜那些公子少爷做派,平常墨磨铺纸都是自己动手,而且书房一向是公务重地,要做到随心且细心。这么些年宝玉也养成了这个习惯,什么东西都是规规矩矩地放好,对自己的一些东西了如指掌,就算这日写坏了的废纸他都知道有几张。

宝玉到底考过了举人,四书五经早已熟读于心,高渊就拿了些古文,比如《左传》、《公羊》、《国策》,还有历年来的考题,优秀文章,高家世代从文,收藏的好东西自然不少,选了百八十篇文章出来,让宝玉通读背诵,第二天将文章的好处、亮点讲出来,结合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差点没把宝玉累趴下,日日摇头晃脑,就差悬梁刺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