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不是不知道做一把伞多麻烦,这价格要是压下去了,以后还能上来吗?你看看老王老陈他们,宁可不干这行也不降价……”
俞革心头似乎有气,语气也多了几分不耐烦,俞淮玲在旁边顿时连大气都不敢出。
一家的生计被毁了,论谁都难以保持平静的心态,可恰恰是因为这样,俞淮玲才更明白要跟上工业时代。
她家所在的太阳街,一条街都是制伞世家,做出来的伞那是远近闻名的好,甚至还有外地客商特意来这边进货,回去以高价售出,甚至还有人看茬了眼,误将老师傅花费六个月做出来的山河图伞当成了古董,闹出大笑话。
从小,俞淮玲便干着帮同学老师跑腿买油纸伞的事,那时的她,心中很是骄傲,这样好看能用的伞,可不是别的地方比得上的。
学校里甚至还流传着一句有趣的广告词——崧厦太阳伞打开能用十几年,缝缝补补还能用十年。
可惜现在机器批量的制造的工业伞,如雨后春笋般从地里冒出来,短短几年便打乱了太阳村的生计。
不但那些外地客商忽然消失了,连本地村民都不再愿意买厚重的油纸伞,都喜欢去买更便宜更不经用的小雨伞,很多手艺人便只能靠修补雨棚来糊口了。
因为绍兴雨伞业的发达,所以还能在街上看到用油纸伞的人,可在北京,俞淮玲是一把油纸伞都没瞧见,每个人用的都是轻便的小雨伞。
她清楚地感受到轻工业占据市场有多么的迅速,偏偏本地手艺人对工业伞抱有强大的敌意和嫌弃,不肯接受和学习,更别提开厂制造了。
只有一些零售店从经销商那里批发来一些小雨伞,放在柜台上一放,就有的是人要。
正是因为如此,俞淮玲才更坚定要开厂做伞,现在不跟上工业时代,只是几家人饿肚子,可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呢,到时候又该是怎样一个光景?
不说生计,就说这门手艺,也没法在萧条的光景下保住流传。
所以,她不但要开厂做伞,还要带领整个太阳村的人都开厂做伞,把太阳村的伞发扬光大,名扬四方!
俞淮玲心中热血难浇,一到家,屁股还没沾椅子,她便迫不及待地对二老开口了:“爸妈,我这次来就不走了。”
【作者有话说】
发新书啦,劳烦路过的客官动动小手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