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任何人也没有权利……(2 / 2)

“不是蒲云的错。”我摇摇头,告诉他我会听的。

“你让我把故事讲完嘛。”蒲云委屈地眨眨眼睛,“小儿子去世后的一天傍晚,托尔斯泰和一位年轻作家在外面散步。春风拂面,他们俩穿过皑皑白雪的土地,托尔斯泰迈起步子越过水渠,走得可快了,年轻的作家差点没跟上。这时,他回过头来对年轻人说,去世的是个好孩子,非常可爱,但是他死了。然而,没有死亡,世界上是没有死亡的。只要我们爱着他,他就还活着。“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说什么继承他的梦想。我也是。”这句话改自加缪《局外人》第二部。原句为“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我也是。”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中篇小说。小说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主人公因为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而被判死刑。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加缪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3]蒲云想起的话出自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

[4]柯柯想起的话出自萨特《墙》,在第二卷第3-4章出现过。“他人的血”出自波伏娃的小说《他人的血》。

[5]赵蕤这里的话化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里的论述。原文如下:“你们为什么这么坚定,这么郑重其事地相信,只有正常和积极的东西——总之,只有幸福才对人有利呢?对于什么有利什么不利,理智不会弄错吗?要知道,也许,人喜欢的不仅是幸福呢?也许,他也同样喜欢苦难呢?也许,受苦与幸福对他同样有利呢?”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1849年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宣布于1849年11月16日执行死刑,但是在行刑之前的一刻被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癫痫症时常发作。1854年他终于得到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直到1858年升为少尉后他才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与写作。这十年的经历让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宗教。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4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濒临破产,整个人陷入消沉之中。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两年后,他完成了小说《白痴》。1872年完成了《群魔》,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最后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