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外面风大,你快回教室去吧。”老班把车停到校门口时,我才反应过来时间又过了很久。一路上我都在想怎么教涛涛音标。米乐和我,包括叶芮阳和川哥,我们的英语成绩还凑合,但口语都不算很标准——至少到不了有胆子误人子弟的水平。赵蕤或许还行,但我一点都不愿意去找他。思来想去,我想到了黄敏学。无所不知的川哥曾告诉我,黄敏学的英语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不是满分就是接近满分。不过其他成绩就挺一般的,拉了后腿——不对,黄敏学不是狗,才没有后腿呢。
但我对接近学学不是很有自信,即便他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小孩,我们也在戏剧节上小小地调侃过他。我始终觉得自己有点不想靠近他,不仅是班赛上的种种表现,更重要的是他和徐牧的争吵。我很受不了说话凶狠刻薄的人。感谢米乐和叶芮阳,他俩一直都很照顾我的情绪,就算我跟他们开过带有恶意的玩笑(我好后悔),他们也从没对我说过狠话。
几句刺耳的话,它们不是朝向我的,但我还是被这种尖刻的语言闪出的寒光震慑住了。那几句话或许不足以摧毁他与穆淡和徐牧之间的友谊,但足够让我对他所有的好印象凝固和碎裂了。一个人怎么能对自己的朋友那样说话呢?
或许我害怕的不是学学,而是从他身上看到的自己。扪心自问,我就没说过这种话吗?“你就不怕你爸妈突然把你带走?”“你长得挺宽广的。”“那你就管好你自己,多去体检,有心脏病提前查出来,好好治疗,不行吗?”“柯佩弦,我讨厌你,我永远都不要再见到你了!”“你这个小人,你太会讨好人了……”我明明知道这些话意味着什么,也明明知道没有什么比恶毒的语言更能伤害人,更知道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永远也不能收回了。永远,多么残酷的一个字眼。
“对了,你今天回去先写语文和英语作业吧,写不完也没关系的。辛苦了。”老班又嘱咐了我一句。我忙对他点头说老师你也辛苦了。他在摩托车上冲我挥挥手,沿着路灯向不远处的小区去了。
进了校门,我决定还是得跟学学说说。既然决定了要帮涛涛这个忙,就要帮到底,而且要做到最好。学学的那几次行为可能只是情绪不太好(或许我也是在给自己的一些行为找借口),那个会给我弹吉他唱生日歌的队友应该还是很阳光热情的吧。他是那么清秀可爱,咧着嘴笑的时候尤其澄澈。即便换了一副表情,他的笑容也还能留在空气里。
我哭了,没出声、没理由地哭。或许是想到了这首前几天看到的诗,或许是闻到了哥伦比亚松软潮湿的泥土,或许是三个月前那个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曾偶然看到过这个俱乐部绿色的队徽。也许都不是,仅仅是目睹了生命骤然迸裂后的余烬,人是会死的。
手机提示我群里有新消息了,是没在上自习的几位同学和老师,他们发了祈祷或蜡烛的表情,或者是“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之类的话。我也发了。黄敏学好过分,他又发了一条链接。他明明知道大家都会点开看的。又是一条新闻,是关于沙佩科恩斯的守门员马科斯达尼洛的报道。他刚加盟俱乐部时,球队还在乙级联赛。他伴随着球队一路升级、闯入洲际赛事,尽管沙佩科恩斯不是一个有钱又有许多冠军的球队,他仍和队友们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踢好每一场比赛。他梦想过去更大的俱乐部,踢水平更高的比赛,但他也喜欢沙佩科城,觉得现实同样幸福。那不是一座大城市,但温暖亲切,球迷们热情而又尊重球员,他们一家人生活得很愉快。有一张照片,他身着球衣,站在球门前,用父亲的手掌抚摸他两岁的孩子,孩子穿着和他一样的球衣,张开双臂,如飞翔的雏鸟。如果有球迷在场,他们一定会为这对绿茵场上的父子献上掌声的。达尼洛仿佛是个和我们一样普普通通的人,在赛场外喜欢安静,更多时候是呆在家里看书、思考、听音乐、陪伴家人。他也不排斥外出,遇到了球迷,会很和善地签名合影。
他活着,在救援队赶到现场时。他的妻子很快便在电话里听到了他报的平安。然而他还是去世了。伤势过重,达尼洛没能成为第七个幸存者。不知他的妻子将怎么面对这从天堂到地狱的瞬间转换,刚刚还听到了顽强的生命从喉咙里发出颤动,片刻那声音便湮灭在了远方。那双手不能再保卫球队的大门了,也不能再抚摸孩子的头了。
我在看完报道后颤抖了,巨大而深沉的恐惧感淹没了我。达尼洛是一位优秀的守门员。他在南美杯的淘汰赛中发挥出色,曾于十六强的点球大战中扑出四个点球,帮助球队力克强敌晋级八强。就在五天前,球队凭借他的精彩扑救得以挺进决赛。然而他们在更衣室里庆祝晋级决赛时,决不会想到追逐梦想的航班将永远无法如约将他们送到决战的舞台。梦想仍在天空中轻盈地飞翔,生命已然沉重地落下,发出一声遥远的闷响。我没有办法不去设想,倘若达尼洛在五天前没有扑出对手的射门,那沙佩科恩斯的更衣室一定是充满了失望与泪水的。然而他们就不会踏上那架开往深渊的飞机,他们每个人都能活下来,把被淘汰的失望抛之脑后,于新的赛季重新追逐梦想。他们或许有人能拿到几个冠军,或许有人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个平凡的球员,得不到全世界球迷的关注,但都能活够自己应得的岁月,在家人的陪伴中安详离世。但再也不可能了。他们竭尽了全部的努力,达尼洛在半决赛上表现出了最好的自己,沙佩科恩斯获得了胜利,却发现命运埋藏在喜悦背后的奖励竟是一声黑色的呜咽。如果他们不那么努力地追逐梦想,他们还会在大地上长久地生活,和我一样地生活。
这世界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人怎么会说死就死呢?他消失了,不见了,再也没有了,像从没存在过一样。这不可能。可事实就是如此。我背靠着的这棵枝繁叶茂的枫杨树,它也会在某个时刻消失,尽管那个时刻里或许已不存在我这么一个人了。
“你还好吗?”
当然不好了,被这一声突如其来地问候吓得半死。在一片漆黑的教学楼背后,毫无预兆地出现了另一个人。要不是知道一中的新校区修好也不过短短几年,我兴许真会以为自己碰到鬼了。我怕鬼,我知道这世上没鬼,我还是怕。
还好我能看清她的脸。
“是你呀。你没去上晚自习吗?”
“我还要问你呢。”梅梅走到了我面前,我忙用袖子糊了一把眼睛。
“怎么?你是纪律委员吗?来抓逃课的?”
“不是。倒是你,又想逃啦?”她的语气有一丝俏皮,反倒让我有了一点安全感。
“我才没想逃呢。”
“好吧,那是我搞错了。不过,你还好吗?”
“还好,活着呢,能不好吗?”这是诚恳的回答。
“你好像有点害怕。我不是鬼哦。”
“我哪里怕了?就算有鬼我也不怕好吗?”
“是吗?那你怎么不低头看看,万一我没有影子呢?”
我还真本能地低头查了。低头的瞬间我就知道我输了。她说得没错。
“明明就很怕鬼,还不承认。”
“我哪有!”被戳中弱点的我更不服气了,提高了嗓门想掩盖过去。
“但是,你这么怕鬼,大晚上还敢一个人呆在这。遇到什么事了吗?”她温和的疑问很快浇灭了我的不满。我咬着嘴唇,看似有些不甘心地点了点头。
“你愿意说的话,我会愿意听的。”
这是鼓励和引诱。我向来都不愿把自己的事跟任何人说,包括米乐。要不是姐姐把弦弦的事告诉了他,兴许他这辈子都不知道我有过一个双胞胎弟弟。不,他应该会知道,毕竟他仍将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会把他带回家,两个人钻进一个被窝,和中秋节那次一样。但他听到的故事版本会和刘老师相同,我的弟弟在西班牙——也有可能是法国或者意大利,得看我那天想到的是哪个国家了。他被国外的球队看中了,边踢球边读书。我很想他。他从不给我打电话。但梅梅和米乐不同。她和我的生活缺少联系。即便她在文学社,我也从未听姐姐提过她,也不知道她在哪个班,甚至连她叫什么名字都不清楚。除了那份有《红与黑》和《高老头》的笔记,我们没有任何交集。而那份笔记也被米乐收走了,至今没还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