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章(2 / 2)

李熹微说:“母亲在等我用膳,怎得不喊醒我?”

杭州回京述职的刘致?自己前世对这庙堂之事不甚关注,父母走了之后,偶尔能在祖母或者张氏还有舅家方氏那听听京中的风云人物,她听过刘致的名字。

海月打断李熹微的思绪:“夫人怕扰了您休息。”

李熹微不等海月再给她的衣服打上复杂的络子,随便打个结便噔噔噔的往正房跑去,她常常告诫自己,现在自己还小,顽皮任性些才正常。

李熹微一路跑到正房之后,看见赵氏便扑到了赵氏怀里撒娇道:“娘亲,我中午去找你,你都不在□□堂!”

卷丹和海月跟着跑过来就看到这一幕,想进去请罪却被赵氏房里的真儿和采莲拦在了门口:“不用进去伺候了,咱们到外面候着便是!”

采莲和真儿知道,自从那次赵氏生病之后,自家的夫人和小姐单独在一起时便不喜有人在旁伺候,她两是很有眼色的丫鬟,每每不等赵氏吩咐,就自觉地守在门口。

赵氏宠溺地拍了拍李熹微的背说道:“我中午去了长青堂”接着又对门口唤道:“饿了吧,真儿,摆膳。”

膳食摆上来之后,众人又退下去,只有赵氏和李熹微两人在正房里。

李熹微问:“娘亲,去张氏那里做什么,可是那书坊之事?”李熹微记得,在丁老夫人寿宴上,张氏求赵氏帮着和曹国公夫人搭桥的。

前世张氏娘家嫂嫂的哥哥张峰确实是开了个书坊,那张峰开了书坊之后,便专门找人印刷那民间的各种话本子售卖,因其种类繁多,倒也曾风靡京城一时。不过前世张峰书坊才开月余,父亲和娘亲就出事了,随后那张氏就跟那川剧里的戏子学过变脸似的,多方位诠释了什么是忘恩负义。

现在想起来还有些膈应。

赵若芙道:“是,今日那张氏问了些曹国公夫人的喜好,说她嫂子家哥哥已经找好了地方,等曹国公批下那手续之后就准备建书坊了。”

李熹微从赵氏怀里脱离出来,看着赵若芙道:“她是不是还说自己身子不便,便烦请娘亲你代她去一趟曹国公府?”

前世就是这样,那曹国公夫人还以为这书坊是赵氏要开,自是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后来开业当天曹国公夫人去庆贺之时,还因此闹了个小误会。

赵若芙道:“是。。是啊。。。微儿,前世也是这般?”

赵氏对李熹微所说的前世,一直是半信半疑,信的是自己女儿肯定不是邪祟,疑的是这些事确实过于匪夷所思。但是现在。。。仿佛由不得她不信了。

李熹微道:“前世里那张氏让曹国公夫人以为这书坊是娘亲要开的,张氏只是在里面占点小股,后来在开业那天曹国公夫人才知道,为此还闹了点不快,娘亲不信的话,去那曹国公府一试便知,那张氏还不知道在背后扯着您的虎皮做了多少事,若是她老实本分倒也算了,偏偏是那等忘恩负义的小人,前世,后来她掌家之后,女儿在她眼色下过日子,甚是艰难。”

李熹微看赵氏那神色,心想只怕娘亲没有把张氏的忘恩负义放在心上,脸上便做出回忆起前世艰难日子时的苦涩之态。

赵若芙道:“我上次听你说之后,本就不想再管这事,你放心,娘亲心里有数。”赵氏自是要去打探一番,如果真如微儿所说那般,那。。。

李熹微又问:“对了,娘亲,今日请父亲吃酒的刘致可是出身杭州的那位?他来找父亲做什么?”

赵若芙:“是那个刘致,他是想留京,所以来走你父亲的路子。”

李熹微道:“可我记得前世他并没留京,权鼎十年的时候那刘致是两浙盐运使。按理来说,如果他是父亲的人,父亲倒台之后,他应该受到打压才对,怎会一路升迁,且身居要职?”李熹微说完顿了一下又说道:“父亲身边是不是还有个叫徐玄贺的人,父亲出事之后,他作为一个大理寺少卿,曾想查父亲的案子,最后被免职了。只恨我当时太小了,很多细节我都不知道,都是事后才从别人嘴里听来的。”李熹微说出自己的疑问,她还是没有办法当着母亲的面说他们‘前世死了’之后这些字眼。

赵若芙闻言不敢妄下定论,认真道:“倒是没听你父亲提起过这个徐大人,至于刘致。。我会叫你父亲关注一下的。”

李熹微对于刘致知道的太少了,不能光凭一句刘致本应受到打压却一路高升来评定一个人的好坏,只能暗自给父母提个醒。

她见赵氏对她的话上心了,便也不再多说,又想起自己琢磨了好久的事情,便说道:“娘亲把清晖院给我住吧,我不住西厢房了,再给我派几个小斯,专门替我出门采买物品,对了,我从外面带回来一个小斯,叫秋阳,我准备安排他和娘亲给我准备的人一起,替我在外头跑腿。”

李熹微还是想回到清晖院去住,毕竟那里有很多关于姜宁的回忆,且清净。

赵氏好奇道:“清晖院?那么偏远的院子,住那里去做什么,你要住的话就住云舒院去,微儿要那么多跑腿小厮采买物品,可是要做什么?”

李熹微见赵氏不肯让自己住清晖院,也不再多说,只神神秘秘的说着:“娘亲先容许微儿保密,到时候还要娘亲帮忙。”李熹微顿了一下又说道:“对了,娘亲,咱们府里的石炭都是从哪里购买?这石炭可是产自山西?咱家在山西可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