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章(1 / 2)

这段时间的静逸堂又平静起来,前两天赵氏派去山西管理石碳矿的杨叔回京城了,那杨叔依言在山西新开了十来座大型石碳矿场,这次回来正是有些手续要赵氏来办理。赵氏现在对李熹微说的重活一世的话已经深信不疑了。

赵氏这边在京城里办理山西的手续的时候又派了杨叔去了安徽贵州等地,据说那里也有很多石碳矿。因此,本来只打理自己嫁妆的赵氏又开始忙得团团转,有时候连陪李熹微用午膳的时间都没有。

这日下午,小木带回了李熹微要的琉璃管,李熹微迫不及待地把制好的琉璃管安装在蒸汽机上,找了两根空心的竹管代替那软管,点了几根蜡烛便开始做起实验来,等烛火把琉璃瓶里的水烧开之后,那个用纸做的活塞果然一上一下的运动起来,风轮也跟着慢慢转动起来。

动了,真的动了。

李熹微盯着这个简单的蒸汽机看了一会儿之后便让海月无论如何也要把赵氏找回来,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娘亲,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蒸汽机投入使用,她记得娘亲的嫁妆里是有织布坊的。

赵氏一头大汗来到清晖院的书房里时,就见李熹微伏在书房里的大理石案前,望着大理石案上一个怪异的木架发呆,还没走到石案前便说道:“微儿,出了什么事情这么急急忙忙?”

“娘亲,娘亲,快来看!”李熹微闻言抬头看见书房门口的赵氏,便起身快步走过来拉着赵氏走到案前指着蒸汽机给赵氏看。

赵氏被李熹微拉到石案边上问道:“这是什么东西?它怎么会动,这个。。这就是你要小木找琉璃坊的人做的琉璃管?”说着赵氏又指了指那架子上放置的一个琉璃瓶。

只见这是一个用几块板子和一些透明琉璃做成的一个架子,琉璃瓶下点着几根蜡烛,有几根竹管连着琉璃管,琉璃管里有个小纸片一上一下的在活动,带动着另一头的风轮轻轻转动起来。

“这是蒸汽机,娘亲,这就是我让小木去找的琉璃瓶,你看,这个风轮。。只要把这里的水烧开,产生的蒸汽就会推动这个塞子,这个塞子则会推动这个风轮!”李熹微指着蒸汽机对着赵氏细细的解释道。

“这,这也可以?你。。你怎么想到这些的,倒是有趣!”赵氏盯着这个蒸汽机笑道。

“我从书里看的,娘亲,你看,就是这个竹管是个替代品,其实这里要是一根软管的话,效果会更好,我让阿威去找了,暂时还没找到,但是我知道一定能找到的,我们现在就可以着人制作大的蒸汽机,再投入到娘亲的织布坊里试试看,可能用掉的石碳会多一点,但是也不太影响。”李熹微指了指竹管对赵氏说道。

“什么?用到织布坊里?怎么用?”赵氏一脸疑问道。

“娘亲,你看,它可以推动风轮,自然可以推动织布机,把这个用在织布机上,就不用人守着织布了。”李熹微兴奋的望着赵氏道。

“这可是真的?”赵氏望着李熹微亮晶晶的眼睛,震惊道。

因为赵氏的父母去世得早,赵氏从懂事起便开始管家,后来又带了赵家三分之一的产业嫁到李家,又开始打理李家的产业。不管是李家的产业也好还是自己的嫁妆也好,都在赵氏的打理下红红火火的有条不紊。

李熹微这么粗粗的一说,她瞬间就想到了这个木架,不,这个蒸汽机的妙处!

“是真的,娘亲,你能不能盘下一家琉璃坊,我们自己做这琉璃管,还有冶铁坊也要盘一个!”李熹微的言语里有控制不住的激动。

“冶铁坊不用盘,咱自家有,你说石碳的需求量会猛涨,就是因为这个需要?”赵氏激动了片刻之后又突然想到什么,震惊的望着李熹微道。

“是,不过以后还会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石碳的,所以石碳矿一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开得越多越好,明天我就把这蒸汽机的每个零件的图纸给你,再让不同的作坊来按照图纸制作,然后再成立一个总店来完成最后一步的拼装,人不用多,但是一定得用娘亲的心腹。”李熹微捏了捏赵氏的手道。

蒸汽机一旦面世,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人模仿。

“好,你说的软管是什么?”赵氏又拉着李熹微问了起来,两人在李熹微的书房里不知不觉就讨论到了晚膳时分。匆匆用过晚膳之后,赵氏又拿李熹微做借口,晚上干脆歇息在了清晖院。

赵氏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两人彻夜讨论了一晚之后的第二天便开始忙得脚不着地起来。

别说和李熹微用午膳,就是李正德都不一定能碰上时间和赵氏一起用晚膳。李正德知道自己的妻子在打理产业一块是很拿手的,得知赵氏是想盘几家作坊之后便不再多问了。

赵氏这变得特别忙,李熹微的午膳和晚膳就干脆都在清晖院里用了。

时间就这样在赵氏的忙碌里悄悄地溜走了,虽是夏末,毒辣的日头却不肯休憩,把李俯的大地上晒得到处都是滚烫滚烫的,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这日,李熹微在清晖院用完午膳之后,嫌屋子里闷热,便带着海月与卷丹到大花园的茶亭里歇凉。

这大花园坐落在李俯后院的正中央,静逸堂与世安堂和长青堂还有几个空了的院落都是围着大花园依次而建。大花园里有一个人工挖凿的大池塘,比静逸堂那小花园的池塘大了四倍有余,里面种满了绿荷。

池塘的一边有座两层的映雪轩,而映雪轩的对角处则有一座大假山,假山下面有个只供一人行走的深邃石洞。石洞口子上方累垂着些许仙藤花草,穿过石洞后不出五步便有一条人工挖凿的小渠,小渠上建了一架两人宽的木桥。

穿过木桥又复行数步便有一颗四人合抱粗的大樟树。李熹微歇息的茶亭则正是建在这树荫之下,因这亭子背靠树荫,面临池水,从池面上刮来的风总是清凉舒爽,便把这个亭子取名为清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