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拜佛(2 / 2)

江折枝与南饮风绕至寺庙东面,庙门大开,二人径直走入。

进入大堂之中,并无僧人烧香拜佛,佛像面前的香烛也并未点燃,除了居中的佛祖像是铜铸,其余菩萨罗汉皆是木雕,甚至没有被涂成金色,时间一长,便显得有些灰黑。

南饮风走出供奉佛祖的大堂,四处看了一眼,又大喊了几声,四周的一排房间之中,才有一扇门打开一条缝,露出一个光头,见江折枝南饮风二人不是本地人士,回头喊了一声,便一个个跑出房门来接待。

在拉雅镇,十数年来约定成俗的“规矩”,是每月十五月圆之时,前来寺庙祭拜,其余情况,除非是大户人家,有人去世或者有新生儿降生,或是有人身患重病,才会破费钱财来到寺庙祈福消灾。

佛门在中原那边名声不显,江折枝与南饮风这样的外地人,能够来到此地,大多不是普通人,随意捐出的香油钱,相比起拉雅镇当地居民每月拜佛的钱,对于他们这一众僧人来说,便算是“一掷千金”了。

十余和尚很是热情,其中身披一身破旧袈裟的老和尚,便应该是个住持了。

众和尚很是热情,簇拥着江折枝与南饮风二人,将他们“请”到大殿之中,主持更是亲自点燃佛祖铜像面前熄灭已久的蜡烛,再让其中一个年轻和尚拿出一大把香,分别递给江折枝与南饮风,让二人先叩拜过佛祖。

南饮风不明就里,皱着眉头跟随江折枝叩拜过之后,感受到其中几个和尚看向自己的炙热目光,便有意无意抛了抛手中铁剑,退到江折枝身后。

还不待江折枝掏出佛珠,主持便笑着示意江折枝,给佛祖敬完香烛,还需要捐出香油钱。

饶是从小待人接物便极其娴熟的江折枝,都被老主持这样心急的圈钱弄得无奈,尴尬一笑,掏出十两银子,直接抛给身披破旧袈裟的老主持。

捐香油钱,好歹也做做样子嘛,不问来客上香拜佛是为何意,是求财啊,问前程问姻缘啊,还是保平安啊,刚上了个香便直接伸手要钱,是不是有些不太厚道。

江折枝抛出银子后,直接拿出佛珠,问道:“数年之前,我曾与佛门一位到中原游访的高僧有过一面之缘,不知主持先生是否识得此物,这串佛珠,便是那位高僧赠予在下的。”

老主持把银子收入袖中之后,拿起佛珠细看了几眼,六颗佛珠,各刻有一字,连起来是那“天下众生平等”。

老主持将佛珠递还给江折枝,说道:“佛珠此物,很多得道高僧都会被大成殿那边赐予,刻字的内容是佛子高僧自己所刻,不过在西域这边,确实有许多仿制品,没有佛法的加持,算不得什么宝物。”

江折枝撇了撇嘴,这样的回答,看来求援是无法求援了,认不得佛珠,以为是仿制的。

这些一心求财的和尚,只怕还没有学剑几个时辰的南饮风能打。

不过既然没有骑马徒步来了一趟,就当带南饮风出来透透气,反正也没有什么损失。

江折枝想起那道西边被封住的门,便问了主持。

主持答道:“数十年前,寺庙的大门都是朝西开的,说是佛祖来自比西域更远的西域,所以佛祖的铜像要正面朝西,远望家乡,可是最近这几十年,佛祖显灵,说是要以佛法渡化东方蛮夷,呃,东方中原人,使东方早日成为极乐世界,就以佛祖铜像朝东,大门朝东,佛祖面向东方,渡化世人。”

南饮风听闻此话,握紧铁剑,轻眯起眼睛,盯着主持。

江折枝拍了拍南饮风肩膀,继续问道:“主持,我听说佛门戒律不许杀生,你们这寺庙里,是在煮肉吗,我怎么突然闻到一股肉香。”

主持尴尬一笑,说道:“施主有所不知,在这西域,种上粮食极难存活,大都以牛羊肉为食,我们也是逼不得已,拉雅镇过来拜佛祈福的施主,很多并无钱财,可是若是不给佛祖添上香油钱,便是心不诚,受不了佛祖的保佑,反而会有灾祸,这些施主虽然没有钱,但家中牛羊肉极多,便拿了牛羊肉当做那为佛祖添的香油钱,我们只食肉,可从未杀生。”

江折枝哈哈大笑,拉着南饮风大步出门,好一个只食肉不杀生。

天刹城,凤仪楼。

这座闻名西域的青楼,曾经叫倚翠楼,五十年前出了一位女子城主,也是天刹城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子城主,从小在倚翠楼长大,成为城主之后,便直接将倚翠楼改成了凤仪楼。

青楼还是青楼,却在大堂局中位置悬挂上了那位青楼出身的女子城主画像,学那佛门,凡是进入凤仪楼的客人,都要焚香祭拜,为这位曾经的女子城主续上一段香火。

据说女子城主在位的数年间,天刹城也改名成了凤仪城,可惜好景不长,短短几年,便直接暴毙身亡。

王西岩端着一杯酒,站在这位天刹城历史上独一位的女子城主画像面前,笑着为其点上三炷香。

入乡随俗。

在这西域无法之地,能够成为一城城主,不比王西岩在西岩湖畔治理一百三十六城简单,甚至更难。

难得的是,这位出身青楼的女子城主,不仅算得上豪杰,姿容更是不凡,仅凭这画像,便称得上是风华绝代。

王西岩看着这凤仪楼中静心挑选出来侍奉自己的数十名女子,心中有些叹息。

佛门敬香火一事,在中原这边,尤为不耻,从来只会给已故祖宗上香。

但这位已经故去数十年的女子城主,仅凭一幅画像,便让多少夜夜疲惫不堪的青楼女子,早上诚心敬完香之后,依然能够神采奕奕。

一幅画像,使得很多原本随波逐流不问余生的柔弱女子,眼睛里有了光。

这便值得上她王西岩的三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