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欺君大罪(1 / 2)

十四年前是什么时候,就是马东联离开晋中,上京赶考的那一年。

这位探花郎容貌姣好,谈吐不凡,风度翩翩,一手锦绣文章更是卓绝,在琼林宴上被元兴帝的胞妹明燕长公主一眼看中,之后就尚了公主,一路仕途平顺,平步青云。

越鸿姑娘便去多方打听,得知那一年的科举之中,只有这一位探花郎并非世家门阀出身,而是寒门学子,乃是晋州府人士。

晋州府之中,最大的几个城市便是晋中、元宁以及安溪,这位叫做康敏仕的探花郎,就是晋州府元宁人。

本来打听到这里,越鸿姑娘也准备作罢,毕竟晋州府那年上京赶考的寒门学子不知凡几,元宁和晋中也离得甚远,而这康敏仕也确有其人。

因为同一个地域便对探花郎怀疑不已,其实也很不妥当。

上京赶考的士子,人人皆有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举荐书与州府文牒,中举之后,也同样是要拿着举荐书和州府的文牒去吏部报道的。

所有士子的身份皆要一一查验,虚构一个身份十分也太过困难。

但越鸿姑娘总是觉得有哪里不对,也许是出于和当年的母亲一样的执念,也许是出于直觉,她总觉得这位康敏仕康大人身上有不对劲的地方。

但是她不过只是一介花魁,手能够伸到哪里去?

随后她便诱引了东厂之中一位在打探消息上有些权利的高管大人,做了人家的外室,从他的手中拿

到了许多情报。

比如这位康敏仕,其实在晋州府的时候,本来是以一手妙笔丹青出名的。

当年琼林宴的时候,元兴帝召见诸位天子门生,宴请中举的士子,听说康敏仕的妙笔丹青十分传神,便令康敏仕为一同陪伴他出席琼林宴的明燕长公主作画一幅。

这本是牵线搭桥的好时候,皇帝会用公主来笼络新晋臣子也是常用手段,但康敏仕却没有用自己擅长的作画,反倒是当庭作赋一首。

这首百字赋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言语辞藻极尽华丽之能事,却一点儿也不显得古板无趣,更无掉书袋之嫌疑,将那明燕长公主夸得天上仅有地下绝无,顿时将公主一颗芳心拨动,之后就顺利抱得美人归。

后来第二年中举的几位寒门学子,也有当初与康敏仕在一个书院念书的同窗,他们听闻也觉得惊愕不已,因为康敏仕诗词尚可,作赋却属实一般,怎么也没料到康敏仕竟然就转了性子。

不过那时候康敏仕已经领了外放的官职,而明燕长公主竟然也舍得跟着他一同外放,这一去就是七八年,直到前两年才回京,成了新晋的户部尚书。

而这个时候,康敏仕当年的那个同窗早已经调任到南方去做知府去了,两人一面都没有见着。

这些已经是几个疑点,而且还有个更叫人匪夷所思的地方——人家寒门学子,中举做官之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将自己尚在老

家的父母接过来京中颐养天年,说不定还要发愤图强,为自己的老母亲挣个诰命夫人回来,唯独这康敏仕,对家中的父母不闻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