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节 西北平定(1 / 2)

汉军秘密交给冯国璋和段祺瑞的任务就是把聂士成和董福祥逼上梁山。冯国璋和段祺瑞都是聂士成、董福祥的心腹之人,在军营中出入自如,和两人的家眷也比较熟悉,因此两人派自己的亲信悄悄潜回京城,把自己的家眷秘密迁往汉王国境内,同时又模仿聂士成和董福祥的笔迹,伪造了两人的信函,把两人的家眷也一同哄骗到了汉王国,声称聂大人和董大人都要投效大汉了,为防不测,所以派遣自己把他们给带走,聂士成和董福祥的家眷自然深信不疑。在这件事上,大汉安全部的特工发挥出了巨大作用,一路上用金钱开路,顺利把聂士成和董福祥的家眷送到了大汉王国境内。临走之前,冯国璋和段祺瑞的亲信又故意放出风声,使得聂士成和董福祥两人“暗中勾结汉匪、密谋背反朝廷”的小道消息立刻传播开来。

而在汉中前线,为裹足不前的战事而焦头烂额的聂士成和董福祥完全被蒙在鼓里,根本毫不知情,局势很快便发展得让他们身不由己。

四月二十日晚上,一份从京城发来的密报送到了在汉中督战的北洋军武备堂总办荫昌的手里,顿时让荫昌大为震惊。密报显示,聂士成、董福祥、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军军将领的家属亲眷都正在悄悄离开老家,去向不知所踪,而且京城内谣言纷飞,声称聂士成和董福祥即将率部投降汉军。荫昌是满族正白旗人,曾被派往德国学习军事,属于满族权贵中较有现代化思想和军事才干的人,他归国后被调入北洋军系统中。表面上是负责军队杂务的总办,实际上是满清安插在北洋军内的眼线。毕竟,北洋军和湘淮军一样都是汉族武装势力,清廷自然不放心。如今,得知统领这五万精锐兵马的聂士成和董福祥竟然暗中和汉匪勾结,这自然让荫昌六神无主。

“消息属实?”荫昌不放心地追问了一句。

“回大人,绝对属实。聂士成和董福祥老家都人走一空,不知道去哪里了。”

“不行!我要亲自去核实一下!”荫昌拍案而起。

连夜赶到前线指挥部内,荫昌没有找到聂士成,据说聂士成去战线视察军情了,这让荫昌心中疑惑猜忌愈发加重。在指挥部附近的军械局里,荫昌看到冯国璋和段祺瑞两人鬼鬼祟祟地走到附近的一片山林里,连忙悄悄跟上去。山林暗处,冯国璋和段祺瑞在急促地交谈着:

“提督大人为何还迟迟不下令动手?时不我待呀!”

“时机未到呀!荫昌那帮人好像已经察觉到了,必须要除掉!不然容易节外生枝。”

“那就下次开会的时候埋伏好人手,到时候一举解决掉他们!”

“好!我们帮汉王完成了这件大事,想必汉王一定会重重奖励我们的。”

“那当然,提督大人是军长,我们都是师长,这比在清廷里强多了…”

两人的窃窃私语,让荫昌听得心惊肉跳,心里更加掀起了滔天巨浪:原来聂士成等人背反朝廷、勾结汉匪的传闻是真的,必须要立刻上报给朝廷,将这群逆臣贼子一网打尽!但荫昌也清楚地认识到,参加剿匪的北洋军这部分基本都是聂士成和董福祥的死忠分子,万一搞不好弄巧成拙激起了兵变,反而适得其反了。荫昌暗下决心,先把这个情况迅速密报给朝廷,然后再擒贼先擒王。

接到荫昌有线电加急密报后的直隶总督裕禄、北洋通商大臣荣禄、总理衙门领班总理大臣和硕恭亲王奕訢、军机处领班大臣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世铎,总理海军事务大臣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等权臣获悉聂士成和董福祥即将反叛朝廷后都大吃一惊,不敢懈怠的他们连忙深夜入宫,将这个重大的情况密报给了皇太后慈禧。随后,裕禄立刻加派人手调查聂士成等人的家眷亲属情况,果不其然,全家都已经搬迁一空。

裕禄大惊失色又勃然大怒:“聂士成和董福祥承泽皇恩数十年,朝廷对他们可谓是器重有加,没想到他们竟然居心叵测、背反朝廷!必须立刻把他们拿下!”

荣禄心思比较缜密,他制止道:“聂士成部和董福祥部都是二人之心腹党羽,万不可打草惊蛇。唯今之计,是诱使二人来到京城,再问罪处斩!其部自然做鸟雀散。”

奕劻连连点头:“说的对!本王立刻请皇上降旨。”

二十四日,一道圣旨从京师飞到了正在汉中前线指挥作战的河南提督聂士成和喀什噶尔提督董福祥面前,声称“两人在前线作战英勇、战功赫赫,皇上和皇太后都十分赞赏,召两人立刻回京城接受封赏”。聂士成和董福祥都感到莫名其妙:“眼下战事正胶着关键时刻,皇上和太后召我等回京究竟何意?我等奉命提师剿匪以来尚无寸功,反而损兵折将不少,何来封赏之说?”

荫昌冷笑道:“这是皇上和太后的意思,莫非二位想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