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节 两小时(4)(2 / 2)

青山深处 九月 2790 字 2021-02-11

看到诸葛心进来,马镇山似乎早有预料,什么也没问,只是将准备就绪81-1突击步枪拿到腿上,轻松熟悉地拉膛上枪后,抬起头说:

“最后半小时。你先上,还是我先上?”

说这话时,马镇山看诸葛心的眼神,就像看着死人一样。

诸葛心抬起手表,看了一眼,偏过头,又看作训股长马武阳第二眼,说道:“准备转达团长的命令。”

作训股长马武阳掏出速记本。

诸葛心说道:“侧翼突击队仍以原二营营长勾文瑞为主,侦察股参谋长马步青为副;正面之二营以我为首,三营营长覃明为副,组成正面第一梯队;机关队以团长为首,你为副,组成正面第二梯队;上述三部于9时30分整起,按丙字23号预案出击。外围之三营附后勤分队应急队,以后勤处长方正为首,三营副营长许政为副,组成接应梯队,于9时59分整起,按照丙字23号预案,接应正面第一、第二梯队撤回。团部留守人员、野战医院和稍后脱离战斗的炮兵分队,由政治处主任赵义守统一指挥,不论前沿情况如何,须于9时59分整以前,按照丙字23号预案,完成转移工作。至此。团长兼政委马镇山,参谋长诸葛心。”

“不论前沿情况如何,后方留守部及炮兵分队须以9时59分整以前,全部完成转移工作?”

“丙字23号预案不是你制定的?”

“是,明白!”

“发完就走吧。”

诸葛心像是决别似地说完这话时,外面突然传来阵阵欢呼。

“敌机退了!退了!”“看呐,那傻x炸弹都没扔完。”“嘿,慢走不送。”

9时30分,3号机场,中横联合防守部队指挥所。

目送着a-10攻击群头也不回地离去,雅各布上校苦涩地对身边的副官说道:

“眼前的事实和我始终深信的一样,花莲只是颗弃子,中横才是林兰的主攻方向。可如此明显的事实直到现在,才被海军上将和他的幕僚们提上会议桌。”

“打不死的荣誉营又对东区发起了突击,长官。克林顿少校恐怕顶不了多久。”

雅各布似乎没听见副官的一再提醒,只是将目光转向机场北面,如同火山喷发般轰然而动的1987高地,喃喃道:“马镇山也来了”

中横联合部队指挥官看到的是a-10攻击机群成群结队离去,可远在冲绳的太平洋空军司令官此时看到的,却是包括f-22在内的空优战斗机群正以开战以来极为罕见的规模升空集结。

随着“cb师花莲主力溃散”已成定局,中横战局的骤然升温坚定了太平洋战区高层将战役重心转向中横的决心。莱布其海军上将签署的紧急动员令下达后,太平洋空军司令部当即取消花莲方向所有的对地支援任务,以释放更多的资源,为随时可能爆发的大规模空战做准备。

太平洋空军司令官在日志中写道:“区区十几架歼-20不足为患,但它的出现无疑将点燃中a两国空军之间的大决战,而中横仅仅只是一个前奏。”

从接管“台北101”指挥权到现在,朱茂一直没离开过这个房间。

房间很小,还不到六平方米。但电脑、电话、饮水机甚至床铺等等,配套齐全。不知组织施工的“林指”总务组是否请来了世界级室内设计大师,竟能将这么多东西塞进来却不显局促。

透过厚厚的隔音玻璃,46岁的朱茂上校能看到132张年轻的脸蛋,以一模一样的表情注视着各自工作台上光怪陆离的屏幕。他们,或她们,风华正茂,却不得不守在这个依靠空调、灯光和送餐车来维持基本生理需求的封闭空间,这一守就是半个多月,而朱茂今天才是第一天。

其实这样的空间,这样的氛围,包括这样一成不变的空气,朱茂从二十五岁起就体验过了。

二十五岁那年,朱茂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信息研究本硕连读班毕业,以一则被海外防务杂志争先转载的毕业答辩论文,免试进去总参二部某研究所。研究所驻地本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可每天从宿舍出来,在进入那些没有卫兵站岗却气氛森然的房间以前,朱茂从来没有停下来,好好听听身后的鸟啼,闻闻身旁的花香。因为走廊上的板报、休息室的内参通讯以及悬在宿舍区半空中的喇叭,几乎每一天都在述说父亲大寿不请假、母亲病故隐瞒不报,甚至抛妻弃子支援边陲的模范故事,包括朱茂在内的每一个人都觉得,“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是天经地义的,是幸福的,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让他们停下来。

这样的生活整整持续了十年。在那十年里,朱茂的名字就像流星一样消失在海内外所有防务杂志的视野里。

十年之后,三十五岁的朱茂因为病倒在工作台上而立功,因为立功而晋升上校,享受正团职待遇。正团职属于中层干部,在总参情报系统机枢单位里,进入中层干部行列意味着拥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更多跨部门交流机会。

步入中层干部行列的第一年,朱茂与任职于总装航天城的前妻离婚,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一个不会半夜爬起来赶飞机的地方幼儿园教师。第二年,总参三部c局某正团职上校处长叛逃未遂被捕,朱茂从总参二部调入总参三部,继任该处处长职务。第三年,朱茂受总参三部专职副部长刘清正少将推荐,成为中央军委常务会议的外军防务顾问组成员。第四年,朱茂如愿成为父亲。第五年,朱茂随副总参谋长刘清正中将访问东南亚某邻国。第六年,俄罗斯总参军事学院主办的某防务杂志,将总参三部直属某处正师职处长王达明大校、国防大学某研究所副师职教授李伟大校、总参三部c局某处正团职处长朱茂上校并称为中国军方情报分析界“新秀”

“001号通行卡验证无误,正在通过。”

桌上的通话器搅乱了朱茂的思绪。

声音来自中心机房入口处,那里跨立着两名背对着工作区、面朝入口门禁的警卫人员。类似的警卫,在其它入口和各层走廊上还有很多,他们均由“林指”政保组派出,不携带任何武器,不受技术保障组“台北101”部门指挥。他们唯一的职责就是盯着安保系统,确保进出“台北101”的人员身份合法。

“林指”有七个业务组、十六个专业部门,林兰上将不可能事无巨细、处处过问,所以执有001号通行卡的是“林指”办公室主任王达明少将。002号通行卡存放在人事行政组的保险柜里,只有办公室副主任何丽少将和技术保障组组长池涵大校(总参三部副部长)两人可以启用。003号通行卡则专供技术保障组第一副组长兼“台北101”部门主管使用,起初属于司马玲玲,现在是朱茂的。

王达明穿过长长的工作区,不等朱茂站起迎接,就加快脚步,自己推开了门。

“这份急电要马上发给花莲杨希山。密钥在这,你亲自发。”

王达明打开随身保密包,掏出只有区区一行字的电文稿和自动加密u盘。

电文稿是手写的,朱茂一眼就看出,那是战区司令员林兰上将的笔迹:

“杨:9时59分整会同副参谋长肖、林指特使木,准时开启特使所携之555号密令,依令行事。林、王、伍。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