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节 会师(2 / 2)

青山深处 九月 3000 字 2021-02-11

“慢点!”“我的!”“叫你慢点,小心噎死!”“还给我!”“放、放手”

成群结队的登陆艇和直升机将陆战远征第一旅带离这片海岸不久,来自海面的庞大机群逆向而行,很快吞没花莲微微光亮的天空。然而,与id团荣誉营会师在海岸上的cb师主力并没有马上散开,去寻找可以躲避空袭的角落。

因为他们实在太累了。

从“坚决防守”到“坚决撤退”,再到“坚决反攻”,经历了多次逆转性作战的士兵们终于耗尽了最后一点体力和意志。即便是钢铁也有使用寿命,何况人并不是钢铁,如果赶走陆战远征一旅、夺回花莲还不算完,他们又能怎样?

但官兵们很快发现,密密麻麻挤满天空的敌机丝毫没有降低高度的意思。

“哎,战斗机后面的大家伙,怎么全是运输机啊?”

“的确是c-130,你没看错。”

“中横!他们去中横了!对,一定是去中横!哈哈!中横,哈哈哈!”

“计副处长?喂,计副处长回来!”

计算甩开肖杨,手舞足蹈地从废墟上跳下来,奔向港口,奔向大海。

这位平生以来第一次参加战斗的少校,手舞足蹈地喊道:“中横胜了!中横胜了!中横、花莲全胜!全胜!”

六月三十日凌晨五时许,持续五天又三个小时的花莲保卫战,以cb师主力、id团荣誉营顺利会师为标志而告终。

五时二十七分,以第20战斗机联队和第319、第43空运联队为骨干的战斗运输特混机群,抵达中横上空。id团马镇山部奉命停止进攻,脱离战场,退至1987高地北面丛林休整待命。

六时许,3号机场守军炸毁大型设施及重型装备,带上37名伤员和112条尸体,登机撤离。

七时十五分,联勤42分部举行中横公路通车首发仪式。一支由自行高炮、装甲救护车和卡车组成的运输先遣队从台中出发,沿中横公路向东,朝花莲挺进。

至此,中横公路全线贯通。第八战区取得花莲战役的全面胜利。

《反分裂战争经典战例评析》称之为“奇迹般的伟大胜利”。

《纽约时报》说:“陆战远征第一旅用五分之一伤亡的踏步前进和没有落下一名伤员的有序撤退来宣示,所谓钢铁意志绝非红色兔子专属。”

纪实文学《红色仓鼠》称之为“中国人最惨重的胜利,a国人最顽强的失败。”

小克林顿在参议员竞选演讲时说:“对于将生命永远留在花莲的中a两国军人而言,那场战役没有胜利者。”

《世界军事》说:“杨希山或许不是中国最优秀的步兵指挥官,但绝对是永远撑到最后的那一个。玉山如此,花莲如此。”

《时代周刊》说:“林兰是吃人的魔鬼,魔鬼吞噬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为阻止中国崛起而付出的最后一点努力。”

曾任cb师参谋长的台北警备区(战后由军分区升格为省军区)司令员肖杨少将在接受大型反分裂战争题材纪录片《死不裂土还》摄制组采访时,如是说道: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他们指责林老在花莲战役中“指挥思想僵化,一味被动防御,不敢以攻为守,导致cb师在花莲主战场上付出不必要的惨重代价”,同时,还片面地将花莲战役得于“险胜”的原因,简单归结于id团荣誉营奇袭成功。

作为花莲战役的亲历者和花莲主战场前敌指挥者之一,我有责任指出:这种“事后诸葛亮”、“纸上谈兵”的说法严重背离现实,毫不负责任!

知道你们今天要来采访,我特意把当时的地图都找来了。

来,边看图边说。

从地图上看,当时我军控制的花莲,北面是苏澳港、南南是台东、西北面是中横3号机场,三面被围;敌军控制的中横3号机场,则被西面的台中、北面的台北、东南的花莲和南面的玉山四面包围;此外,敌军控制的苏澳港,也夹在北面的台北和南面的花莲之间。

花莲战役爆发前的东线态势,可谓“敌中有我、我中有敌”。

对于a军而言,攻占花莲,不但能打通“台东—花莲—3号机场”、“台东—花莲—苏澳”两线,盘活3号机场和苏澳港两块孤地,更能使其分别成为西进台中和北击台北的前进基地,可谓“一石二鸟”。

对于我军而言,若能在确保花莲的前提下攻占中横3号机场,打通中横公路交通线,则不但粉碎了敌军“一石二鸟”之计,又可夺取东线作战主动权,进而策应西线我军的攻势。退一万步讲,即使3号机场打不下来,花莲仍然能起到继续遮断中横、苏澳两地之敌的作用。

因此,花莲战役的爆发绝非偶然。

花莲战役是敌人率先发动的没错,但战区指挥机关对此早有预见,并提前做好了准备部署。

这不是被动防御,而是后发制敌。

一些人只看到中横3号机场、苏澳港两地之敌陷于孤立,却忽略了花莲城是当时我军在东线唯一一块飞地,更忽略了a军敢于置中横、苏澳两地守军于孤立之地而毫无怯色的原因,恰恰在于其拥有当时全球首屈一指的空军、海军和极为高效的后勤保障力量。

宝岛总面积不足4万平米公里,南北长、东西短,且多为山地,缺乏战略纵深,严重限制了我军发挥打运动战的传统优势。现在社会上有些“事后诸葛亮”的人说,“战区指挥高层放弃了我军擅打运动战的传统优势,一味被动防御”,这哪里是纸上谈兵啊?简直连地图都不看!

在大兵团作战中,运动战是无法孤立存在的。早在朝鲜战争时,我军就通过上甘岭一系列阵地战的事实来表明,消耗敌有生力量的方法并不仅限于运动战。何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我军早已具备了与a军展开堂堂之战的实力。

从两国军队整体实力对比看,a军在海、空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地面优势则不明显。

从整个宝岛战场看,a军作为远道而来的客军,海军传统优势较大,空中优势不明显,地面则初显颓势。

在以花莲为争夺焦点的西线战场,a军作为先手方,无论海上、空中还是地面,都具有其先手优势。

在某个近似于封闭的区域中,交战双方分布各处的力量是“此消彼长”的,敌军在东线展开攻势,其在西线就必然采取守势,反之亦然。

敌军发动花莲战役的目的,除了前面所说的“打通‘台东—花莲—3号机场’、‘台东—花莲—苏澳’两线,盘活中横3号机场和苏澳港两块孤地,使其分别成为西进台中和北击台北的前进基地”以外,还在于调动我军西线尤其是台中至台南一线的优势兵力东进,一方面减轻高雄防守压力,使疲惫的高雄守军得于轮换和休整,另一方面利用其在花莲战场上的局部海、空优势,来打击和消耗我军东进援兵。

如果我军真的调西线兵力东进,增援花莲,那就正中下怀了。

不增援花莲,那怎么办?

为此,战区指挥机关下达了八字方针:“疲敌之力、后发制人”。

方针很简单,真要做起来,不但是对我军整体实力的考验,更是对战区指挥高层集体智慧和cb师花莲主力集体意志的考验。

一个优秀的指挥者,必定要首先了解并掌握部队情况。

cb师是成都战区调来的部队,林老长期在成都战区工作。cb师能不能扛得住、能不能撤得出来、能不能打回去,林老心里比谁都清楚,换别人指挥是绝不敢那么打的,只有他敢。事实也证明了,cb师的确是敢打擅打硬仗、恶仗的钢铁部队。

光了解部队、光有胆量还不够,所以林老顶住“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的压力,乾纲独断,把杨老师长调到cb师,令其‘对军事工作负总责’。

杨老师长是什么人,想必外面对此不会有争议了吧?原“临汾”旅旅长,玉山拉锯战的战场最高指挥者,连a军都不得不承认,“杨的士兵简直就是永动机”。

可能是冥冥中注定吧,杨老师长调任cb师第二副师长不久,时任师参谋长封常清遇刺身亡,时任第一副师长李咳,这事以后会披露的,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反正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林老不但选对了部队,更选对了人。

回归正转。

花莲战役胜利的关键,主要在于牢牢把握了三点:

一、cb师花莲主力,在杨希山师长的指挥下,坚决执行了战区指挥机关先后下达的“坚决死守”、“坚决撤退”、“坚决反攻”三个阶段部署,毫不犹豫、不讲条件,在不断迷惑、不断折腾敌人的基础上,为最后的反攻保存了可胜之力。这三个阶段部署可谓神来之笔,既是对“疲敌之力、后发制人”这一战役指导方针的完美体现,更是cb师花莲主力顽强意志的升华。

二、马镇山部即id团主力,以其并不占优的兵力和火力,始终对中横3号机场保持强有力压制,使得敌人多次误判我军作战意图,不敢将原本处于优势但终归有限的海、空力量集中到花莲主战场。

三、顿赤格烈、计算部即id团荣誉营,成功隐蔽迂回奇莱山,作为一支生力军加入敌我双方均已精疲力尽的花莲主战场,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综上,花莲主战场是整个战役的基石,没有cb师花莲主力对“坚决死守”、“坚决撤退”、“坚决反攻”这一系列逆转式阶段部署的坚决执行,其他两面做得再好都失去意义;

中横战场既是花莲“疲敌”之计得于实施的前提,也是id团荣誉营得于隐蔽迂回的保障,要不是马老哥一面咬紧牙关、“甘当炮灰”,一面随机应变,其它那两方面都悬得很;

有了以上的前提基础,id团荣誉营才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总而言之,没有战区指挥高层的慎密部署,没有参战各部的密切配合,没有前线官兵的坚决执行和顽强斗志,就不会有花莲战役的胜利。

花莲战役的胜利,是第八战区集体智慧、集体勇气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完全经得起历史考验,容不得任何人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