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部是声纳的接触记录。在这艘艇上,声纳接触似乎用十种级别显示,分别为“s1”到“s10”级。这张表格上还有雷达接触的一栏,用“r”表示,被萨利姆中士草草的勾掉了。综合接触也栏用“表示,内容与声纳记录一致,可见这艘艇始终是在水下航行,所以它的探测手段始终是声纳。
最早记录的地点在巴哈马海域的接触目标性质的内容引起了王延秋的兴趣,因为内容中始终围绕着:“小形鲸鱼”这样的词。看起来他们也同样被一些若即若离的海洋动物包围着。
萨利姆中士是一个言词贫乏的人,他对接触目标的描述大多是如此:
7月3日。初步判断为生物性质,可能是小形鲸鱼,排除一般潜水器可能,速度不祥。
7月5日。初步建立接触后,在135或者315方位倍拖曳声纳捕捉到,距离不祥,长时间未随,远距离低频声波,生物性质,可能是小形鲸鱼。
7月7日。目标高速接近,左右舷都有,三元子阵声纳捕捉到,较为清晰,距离大概两海里,对发出信号进行了录音,录影带给了副艇长。
7月8日。拖曳声纳发现了一艘55英里外的核潜艇,噪音很大,计算机分析为俄国扬基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一种早就被俄国政府拆毁的潜艇。
最后一页的“扬基级核潜艇”这几个字被涂改过,王延秋可以理解萨利姆中士的心情,他一定很矛盾,因为这是一份必须提交给艇长过目的表格,把一艘早就淘汰的潜艇写上去,也许会让艇长队自己的业务能力产生怀疑。但是最终他还是决定把这个结论写了上去,因为电子分析的结果就是如此,在指挥舱内的bsy——3形的作战系统一定也会如此显示的,所以中士思虑再三还是写了上去。
走出声纳室,王延秋看了一眼手表,他下到这艘潜艇已经80分钟了,约定回到潜龙4号的时间还有100分钟,时间还很充裕。他觉得第一层甲板可能什么活口也找不着了,也许他(它)们都躲在下面?之前他路过了几条可以通向下面的升降通道,他都没有下去,他知道搜查一个未知的大地方需要有章法,这样才能保持效率,并且不会乱。前一个多小时,他沿着前过道,已经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文字的东西,这个结果比预料的略差一些,但是也不算太坏。现在王延秋已经检查了大约百分之六十的第一层区域,按照通常的三层划分的潜艇结构来说,他已经调查了百分之二十的地区。现在第一层没有去看过的,只有后部的轮机部分还有最前面的鱼雷舱和艇首声纳配置间,另外还有一个无法进入的巡航导弹模块。他在指挥舱时已经知道了那个模块的情况是正常的,计算机时刻都监视温度和湿度,一切显示都是正常,当然,这些常规弹头的武器也完全提不起特派员的兴趣。在王延秋的调查计划里,这些地区都是不甚重要的地方,所以排在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