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来访者说,她上初中的孩子厌学、抑郁。究其根本,就是因为父母工作忙,在孩子两岁的时候把孩子送到全托。与母亲分离的焦虑和恐惧不仅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且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
其次,最好不要让祖辈带孩子。在三岁之前,谁的爱都比不上妈妈。孩子必须与妈妈建立亲密的关系,才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
再者,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不断辗转于各个抚养者之间,每一次与抚养者的分离,都是一次被抛弃的创伤,同样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
(3)反依赖的人害怕被吞噬
与依赖型的人相反的,就是反依赖型的人,他们不喜欢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被侵占,不喜欢自己被别人掌控。他们遇到了一个依赖型的人,会感觉很累。对方的亲密要求成了自己的负担,而这个负担很可能来自于父母。
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自我、探索世界。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就会压抑孩子的自我,遏制他们的生命能量,对孩子来说,这就是甜蜜的负担。很可能造成这样一种状况:孩子依赖父母,同时又想逃离父母。很多孩子高考填报志愿,执意要去远方读大学,很可能就是为了逃离爱的亲密。
如果家庭中,母亲对父亲很失望,就会把爱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来。当母亲与孩子关系过于亲密时,孩子就会有窒息和吞噬感。由于孩子内在生命能量的召唤,他们要对抗这种窒息和吞噬的感觉,于是想要离开妈妈。而妈妈怕孩子离开自己,就会不断以爱的名义给孩子施加压力:“妈妈这么苦,都是为了你”“没有你,妈妈就活不下去了”,这样的话说多了,孩子内心就会产生愧疚感。一方面想要逃离,一方面还要对抗内心的愧疚感,孩子很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诸如强迫症。
小c的妈妈比较强势,对窝囊的丈夫很不满,就把全部希望和爱放在儿子身上。从某种程度上讲,母亲和儿子之间不像是母子,倒像是恋人,经常有人夸奖母亲和儿子就像姐弟。上大学之后,母亲不愿意离开儿子,想要辞掉工作陪读,被小c严词拒绝了。小米文静乖巧的外表吸引了他,在与前女友纠缠一年之后,就选择跟小米在一起。没想到,他们的关系又进入这样一个轮回。
很多已婚家庭中,如果妻子把丈夫抓得过紧,也很容易导致丈夫出轨,他们想到外面去透透气,不小心撞到了一个“懂”自己的人,不求自己天天陪伴,偶尔一个电话,吃一顿饭就可以搞定的人。
(4)保持健康关系的密码
在小米和小c的关系中,一个是依赖者,一个是反依赖者,一个追一个跑,这样的关系模式是失衡的、不健康的。在多数情况下,依赖者会输给反依赖者,反依赖者会成为关系的控制者,而依赖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安全感和亲密感,会觉得非常无助,压抑过后爆发愤怒,然后再陷入新一轮的控制与反控制。或者依赖者会绝望,从孩子或者其他人身上得到情感慰藉,又会培养出新的依赖者和反依赖者。
痛苦是自我觉知的开始。当我们意识到关系带给我们很多痛苦,我们就需要反思我们过去的关系模式,进行调整,必要时借助心理疏导、情感疏导,回归良性发展。
首先要通过良好的沟通,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有73%的妻子和丈夫,不了解自己的配偶,不知道彼此的需求。在婚姻中,男的情感需求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男人认为重要的东西,女人可能认为不重要,反之亦然。如果想获得健康的夫妻关系,就必须了解彼此的内心需求。同时人是不断成长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沟通是长期的,而不是说“我们之前沟通过,我知道他想要什么”。
其次,让婚姻理想回归现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婚姻的美好图景,但是婚姻最终总要归于平淡,柴米油盐、亲朋好友等家庭琐事会一点点让我们的美好图景褪色。所以,我们对婚恋不要期望太高,不能期望爱情之火总是千年不灭、熊熊燃烧,要接受它会随着时间降温,直到降到双方都可以饮用的温开水的温度。
最后,要保持恰当的时空距离。他们与朋友相聚,我们与闺蜜畅谈,各不相干,回家之后可以谈一谈彼此的感悟。即使在家里,也要拥有“个人空间”,两三个小时的晚间时间,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两个人都是独享的。抬眼看一眼对方,感觉到对方的存在,就会很踏实。这就是互不打扰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