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女之间的差异(1 / 2)

1

男女之间的差异

(1)女人重感觉,男人重视觉

我们都有体会,上学的时候,熄灯后,男生在宿舍讨论哪个女生漂亮,女生讨论哪个男生更让自己有感觉。男生对女生的评价几乎一致,女生心中却各有各的“白马王子”。

为什么如此,是因为大多数男生是视觉型的人,大多数女生是感觉型的人。

人从直觉角度划分有三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

视觉型的人用眼看世界,听觉型的人用耳朵听世界,触觉型的人用直觉感受世界。

视觉型的人喜欢说一些与视觉有关的形容词,比如:你看,大会堂好雄伟哦!这个杯子很漂亮!语句中会出现“看”“见”“展示”“想象”等词汇,比如:你对这件事怎么看?你怎么看待这个人?你想象一下,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他们眼睛习惯往上看,因为他们根据你的描述在看自己脑海中呈现的图像。

他们一般行动敏捷,一边说话一边做手势,呼吸快,语言简洁轻快,能一边打电话一边敲键盘。视觉型的男人喜欢评判女孩子的衣饰和外貌。他们讲话喜欢开门见山,不在乎细节与过程。他们衣着得体,很会为女孩子提出搭配建议。他们喜欢清洁整齐的环境,不喜欢烦闷单调。

听觉型的人喜欢模仿,尤其是模仿声音。他们往往口才比较好,能言善辩,在陌生的地方能很快学会当地的语言。他们对周围环境比较敏感,喜欢安静的环境,无法忍受噪音。与人交往喜欢说也喜欢听。他们一般比较理性,重逻辑,说话条理性比较强。他们做事按部就班,很少有打破常规的时候,喜欢有节奏感的音乐,听音乐时喜欢打拍子找节奏。他们内心经常会有两个人在对话,有时候会自言自语。

感觉型的人,语速较慢,讲话时有时要想一下才继续讲下一句,给人成熟稳重的感觉。他们动作较少,稳重,不喜欢说话,能长时间静坐。他们注重情感,对周围事物的评判凭借自己的感觉,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喜欢别人关注自己,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外表和声音关注不大,重视事物的意义和感觉。他们批评别人多是针对别人对他的态度,或因为对事情不满意等。

感觉型的人习惯用的词汇有“觉得”“以为”“认为”“感觉”等。他们的眼睛多看向右下方,这样可以触摸到自己的内在感觉。

男人大多数是视觉型的,因为某些外在刺激就可能产生冲动,他们的冲动快速凶猛;而大多数女人则是感觉型的,她们需要充足的爱抚才能引起必要的冲动。

(2)男女的智力特点的差异

一般以为,男女的智力水平是交替领先的。而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小学时期,女孩子的成绩往往比男孩子好,到了中学,尤其是到了高中,男孩子的智力水平迅速上升,超越女孩子。我认识几个男孩子,中考的时候成绩很一般。到了高中,一年一个突破,到了高考,成绩排在上等,考上了重点大学。而我的来访者中有几个女孩子,小学、初中都名列前茅,到了高中,因为接受不了之前比自己差的人超过自己而产生过度焦虑。

这些现象存在,其实与男女的智力差异和课程设置有关。一般来讲,女孩子在语言流程、记忆、空间想象、直觉等方面较占优势,男孩子在算术理解、空间关系、逻辑推理、抽象运算等方面较占优势。在小学时期,课程安排主要倾向于语言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女孩子在这方面又有优势,因此小学期间女孩子的成绩要优于男孩子。到了中学,理科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男孩子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了,而且到了高中,文理分科,理科对于男生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了。当然,取消文理分科后,男生的优势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

还有一个原因,男女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育。一般来看,动机的强弱决定着成绩的高低,也就是说,成就动机越强,越能取得好的成绩。但也不尽然。如果目标任务比较容易完成,动机越强成绩越高;如果目标任务较难完成,中等强度的动机能够屏蔽周围的干扰因素,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过高的动机水平反而会引起更大的焦虑,不利于取得好成绩。

以上这些是未成年人智力差异的原因。成年之后的男女智力差异更加明显,各国政要、商界精英、科研专家……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男性的数量大于女性,这是否说明男性的智力超出女性的智力呢?

显然不是,心理学家在研究了女性心理发展之后发现,从青春期开始有一个定律,对女性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即女性化—成就不相容定律。这个定律的主要内容是:追求成为合格的,被社会承认的女性,与追求成就,做被社会承认的有价值的人之间是不相容的。

因为社会对女性是有一定要求的,女性要有女人味,最好能小鸟依人,温柔贤淑,做一个贤妻良母。如果女性与男性一样,追求成功,上进心太强,就会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指责。这样的社会要求大大影响了女性的心理发展。她们对成功的期望值降低,觉得自己理应比男人弱,形成依赖心理,创造力和行动力都受到影响。

其实,智力高低是无法评判的,男女都有擅长的一面和薄弱的一面,只要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就可以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

(3)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

1女人需要倾听和理解,男人需要解决问题。

男性和女性就像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在沟通时用的是不同的方言:男性主要的沟通风格是“报告式”,即以事实陈述为主,意图吸引他人注意力、获取更多信息、赢得对话主动权并建立自己的身份地位;女性的主要沟通方式则是“关系式”,即以表达情感为主,意图通过分享私人情感、带有“移情”态度的倾听,拉近并建立、保持与对方的紧密关系。

男女之间的这种思维差异,源于男性骨子里的权威和寻求身份地位认同的渴望,女性内心则有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得到接纳的强烈动机。

因此,男性更注重力量、能力、成就等,他们的自我价值是通过获得成就感来体现的。当男性的意见被采纳,他们内心就会很满足,能找到被人需要的自我价值感。他们一般会单刀直入,直接解决问题。他们关注的是问题,不是情绪。但在同性之间,他们最不愿意别人告诉他们该怎么办,如果他没有提出要求而别人主动提供了帮助,这意味着对他能力的否定,对他的不尊重、不信任,是一种冒犯。

而女性在与同性诉说或求助的时候,她们扮演的往往是受害者,她们会把自己讲得很惨,以弱者的姿态在听众中博得更多的同情和共鸣;如果女性与男性倾诉,她们希望对方能够理解和安慰自己,能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这样她们才会觉得自己被关注。也就是说,她们并不急于想要别人帮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她们最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安慰,然后再去解决问题,或者根本不用解决问题,她只是希望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不至于显得自己很奇怪。她们关注的是情感,而不是问题。

2女性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男性缺乏同理心。

年轻的时候一直以为,男孩子最怕女孩子哭了,一哭就会哄。结果结婚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偶尔吵架,我一哭,人家就厌烦地走开。我一直以为他是铁石心肠,冷血动物。我有几位女性朋友,也有同感,两个人一起看电视,女的哭得稀里哗啦,男人还在旁边说风凉话。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这是性别差异,男性缺乏同理心。

一般男性极少感情用事,他们尽量不表露内心的情感,尤其是悲伤、难过等情绪,他们会觉得表露情绪是件很丢人的事情。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讲究“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要顶天立地,不能儿女情长。这样的教育观念让很多男性拒绝跟妻子交流内心感受,一般会选择逃避或者一言不发。

因为他们接纳坚强的小我,排斥脆弱的小我,所以,当遇到弱者的时候,他们一般会选择远远走开,甚至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

英国一个研究所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找来一个8岁小女孩,将她打扮成在街头流浪的样子,测试路人的反应。伦敦街头,人来人往。在一个小时以内,有41位女性上前询问小女孩,问她是否遇到了麻烦。有的女性甚至担心地返回来好几次,直到研究人员告知真相。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停下来的男性只有一位。研究人员访问了一些匆匆走过的男性:“为什么不上前询问小女孩?”男人们“理由”充分:“我以为她在等人。”“我看到她穿的是新鞋,看起来不像遇到了困难。”还有的男性担心自己被人看成有恋童癖的人,所以选择了忽视。